【明報專訊】2010年,日本設計師水野學為九州熊本縣設計了吉祥物,是隻熊,取名「熊本熊(ゑネх⑦,讀音ku-ma-mon)」。熊本熊雙頰紅通通,毛色黑乎乎,渾身圓滾滾,神情傻楞楞,瞬間成了日本人氣最高的吉祥物,官至「營業部兼幸福部部長」。前些天,熊本縣大地震,網民對熊本熊的關心程度不亞於災區居民。據說,熊本熊已全力投入救災工作。這位「部長」雖然言不出眾,貌不驚人,但看來並非無能之輩。「熊」本來就代表才能,「熊」字和「能」字有莫大關係。
1.「熊」原寫作「能」
「熊」字本寫作「能」,小篆作「(圖文1)」。《說文解字》:「(圖文1),熊屬。足似鹿,浀(圖文2)聲。」《說文解字》把「(圖文1)」視為形聲字,說「能」是熊的一種,左下角有「肉(月)」,右邊兩個「匕」是熊的雙爪,上面是「(圖文2)」,即「以」的古文,在這塈@為「能」的聲符。
「能」的金文寫作「(圖文3)」,就是一隻熊的形狀,左邊的「月」是張開的嘴,上面的「(圖文2)」是腦袋,下面是爪子。從宋代開始,不少學者認為「能」其實是象形字,是「熊」字的古文,和《說文解字》的看法並不一樣。
傳說,上古時期堯讓鯀(粵音滾)治理洪水,鯀不能勝任,堯就在羽山把他殺了。鯀的屍體化為黃熊,跳入水中,成為羽淵之神。這位鯀,就是大禹的父親,大禹繼承父業,後來成為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因為這個傳說,古人在祭祀大禹的時候,是不能用熊的。
「黃熊」在古書上又寫作「黃能」,「能」就是「熊」,但「能」和「熊」似乎又有點不同。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上說:「陸居曰熊,水居曰能。」「熊」在陸上,「能」則生活在水中。《爾雅•釋魚》則說:「鱉三足,能。」在這堙A「能」又成了三隻腳的水中怪獸。《說文解字》上只說「能」是「熊」的一種(熊屬),並不把「能」完全等同於「熊」,可能也考慮到「能」、「熊」之間的差異。
2.「熊」引伸出「能」
《說文解字》又說:「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能(熊)」這種猛獸,內在堅毅,外形強壯,因此,「能」又引伸出賢能、能傑等意思。
熊威猛雄健,形象很好,是能力、才能的象徵,也是象徵吉祥。如《詩經•小雅•斯干》所寫:「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羆」(粵音悲)就是大棕熊,古人生男孩,如夢見熊羆,是大吉之兆,後世因此以「維熊」作為祝人生男的賀辭。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周文王打獵前占了一卦,說「所獲非龍非(圖文4),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圖文4)」就是「螭」,一種無角龍。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次出行得到的既不是龍虎,也不是熊羆,而是能輔助霸王之業的人才。後來果然在渭水邊遇見了姜太公。「非羆」就是「非熊」,後人又不小心錯寫成「飛熊」,於是《封神演義》把這段故事改成周文王夢見「飛熊」,大夫散宜生說:「昔日商高宗夜夢飛熊而得傅說;今日大王夢飛熊,應得子牙。」在小說中,姜太公(子牙)的道號直接就叫「飛熊」。姜太公當然是治國良才,《封神演義》的改編說明「熊」代表人才、「夢熊」代表吉兆的觀念已深入民心。
3.「熊」本為火光
原本指熊的「能」字基本上已偏離本義,專門用作才能、賢能、能力之「能」,於是不得不另找一個熊字。
「熊」字下面是「火」,原本和火有關。《山海經.西山經》:「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魂魂。」「熊熊」用來形容火光旺盛的樣子,今天我們描狀烈火仍用「熊熊」二字。「熊」字後來假借為野獸之「熊」,最終取代了「能」字。
和熊有關的還要提一提「罷」字。「罷」小篆寫作「(圖文5)」,上面是一張「网(網)」,下面是一頭熊,代表用網困住大狗熊,使牠喪失能力,因此有終止、停止、完結之義。
《說文解字》的解釋有點不同:「(圖文5),遣有Z也。珅I、能。言有賢能而入网,而貫遣之。」「有Z」解「有罪」,《說文解字》說有才能的人如果墮入法網,可以赦免其罪,把他打發走就可以了,故「罷」字下面是才能之「能」。後世罷免、罷黜、罷官用的就是這個意思。
熊本熊在2015年曾被降職為「代理營業部長」,原因竟然是「減肥失敗」,和它的「才能」倒沒有關係。至於它會不會被「罷官」,那就要看它如何處理熊本縣的災後工作了。
圖﹕資料圖片
文:洪若震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