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放大
 
外國人常吃炸魚薯條,也把啤酒當水飲。
放大
 

其他新聞
城市沙龍﹕愛我請包容
閱讀篇章﹕釣魚之道
語譯填充
閱讀篇章﹕實戰篇
閱讀篇章﹕參考答案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語文KOL﹕熱氣與鑊氣

【明報專訊】近日與數名來港多年的外籍朋友吃飯,沒想到他們點的菜,竟是地道的椒鹽鮮魷、炸蟹鉗、炸子雞,我問他們怕「熱氣」嗎,他們竟說外國人沒有「熱氣」這觀念。

林語堂的《漢英詞典》把「熱氣」譯為hot air, short-lived enthusiasm,梁實秋的《遠東漢英大辭典》譯為hot gas, hot vapor,說的其實是熱的蒸氣。谷歌翻譯更不蚚隞琚A只是一個heat字,完全失去了中國人毒火攻心、暗瘡亂生的焦躁與無奈。為何外國沒有「熱氣」這概念?細問之下,原來這與他們的飲食文化有關。其中一人告訴我:「我們雖然每天都吃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熱狗、漢堡包,但也把啤酒當水喝,自然沒有熱氣!」

外國人雖愛煎炸食物,但大都用火烤、鐵板燒、油炸,不用鑊炒,所以不知何謂「鑊氣」。林語堂漢英詞典沒有「鑊氣」這詞,卻有「鼎鑊」、「湯鑊」,英文譯為cauldron,並特別寫明是 cauldron for boiling man alive, ancient punishment by boiling,明顯是指古代把囚犯活生生煮熟的大鍋,而不是炒R用的鑊。吳光華編的《漢英大辭典》不單找不到鑊氣這詞,更把鑊等同為鍋;陸谷孫編的《英漢大詞典》沒有與wok相關的詞條;牛津網上字典(OLD)則是 a large pan shaped like a bowl, used for cooking food, especially Chinese food。雖然全球化下,外國人應該知道什麼是鑊,但外籍朋友說,他對鑊氣的理解是 the hotter is better,但鑊氣又是否真的等於「愈熱愈好」?恐怕有待研究!

燜燉煨大不同 豈一stew字了得

事實上,中國人的烹調方法至少包括煎、炒、煮、炸、蒸、燉、焗、燜、煨等,西方文化恐怕未必有這麼多花款,因此某些字實在難以譯得傳神,如燉的英文可作 stew,有字典把煨譯為 stew slowly,但煨是否等於慢慢地燉?(燉本來就已很慢啊!)也有字典把燉、煨、燜都譯為 stew, 解作在湯內慢慢地煮(to cook slowly in liquid),但中國人眼中,這三種煮法大有不同,如燜就可分為燜燒、油燜、文火燜,這麼複雜的烹調方法,真令西方人大開眼界。

中國人這麼重視烹調,很可能與生活文化有關。中國人重視人倫關係,希望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而維繫關係的方法就是吃!記載先秦禮儀的《儀禮》云:「諸侯無事,若卿大夫有勤勞之功,與群臣燕飲以樂之。」《詩經》亦記載宴飲歡樂的場面,如:「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小雅?鹿鳴》)。宋代以後,美食開始由貴族走入民間,民間亦開始了圍坐而食的習慣,飲食也變成一件熱鬧的事。 描寫宋代社會生活的《東京夢華錄》就記載了不少飲宴期間的盛?。到了今天,中國人的烹調方法更是五花八門,而細意烹調,也是愛的表現,佳節聚首一堂就是最佳例子。煮食既是表達愛的一種方法,烹調的手法也因此愈發多變與講究,與烹調有關的字彙亦由此而生。

圖:資料圖片

文﹕映雪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曾於不同大學及大專院校任教中文傳意、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科,研究興趣涉及中國儒釋道哲學、宗教比較、心理治療等。

[語文同樂 第276期]

 
 
今日相關新聞
語文KOL﹕熱氣與鑊氣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