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應付快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政府早於1880 年代開始填海造地。根據地政總署資料,本港於1887年至2018年2月,以填海開闢了超過7000公頃土地,面積相等於約367個維多利亞公園,佔總土地面積約7%。而人口密集的九龍半島,不過佔地約4700公頃。未來10年,香港將再有最少2000公頃海洋會被劃作填海及發展用途。 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圖: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資料圖片 社會對於填海造地的爭議,一直不絕於耳。2018年3月,特首林鄭月娥諷刺有環保人士「代海發聲」反對填海。不過,當局在欠缺全面規劃,純粹從增加土地供應角度而提出填海建議,自惹來環保組織極力反對。開墾大自然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政府要解決房屋問題,應以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應對,如善用已有交通配套及鄰近民居的棕地,而非以一貫陳腔濫調向珍貴的海洋予取予求。 大嶼山東北中華白海豚近絕[ 填海對海洋生態造成的破壞難以估量,不但永久破壞海岸棲息地,還會威脅賴以生存的物種,中華白海豚就是例子之一。中華白海豚本來主要在大嶼山東北面水域棲息,但自2009年港珠澳大橋施工以來,周邊的海洋生態受到嚴重破壞。漁護署報告指出,錄得大嶼山東北面海豚數量多月為零,近兩年更幾乎絕[於該水域,即使工程竣工後也未見其蹤影。2016年開始動工的機場第三條跑道工程,更進一步扼殺牠們的生存空間。「三跑」的填海面積及耗時將分別是港珠澳大橋的4倍及2倍,施工期間造成的海水污染和其他環境破壞,無疑會為海豚族群再次帶來重大打擊。 不止中華白海豚,還有更多海洋物種如綠海龜、石珊瑚、黃唇魚和馬蹄蟹等,近年都變得罕見或受威脅。目前香港有5個法定的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佔香港水域面積約3%。未來數年,香港西部水域將設立3個新的海岸公園,保護面積增至5%以上。不過,這些新增保護區主要是填海工程的補償,於工程完結後才獲補償的水域,生態往往已大不如前,不足以令已經枯竭的海洋生態回復健康。 新增海岸公園難取代原有生態 過去數十年,香港已因填海工程損失了近7000公頃海面面積,喪失家園的海洋物種不計其數,漁民更要被迫放棄作業。覓地建屋固然重要,但不應讓城市發展吞噬海洋,奪去我們彌足珍貴的天然資源。要令香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大家應學習與自然共生,才能建立生生不息的未來。 [通通識 第516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