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加拿大愈來愈多患者因各種症狀而被送入急診室時,被醫生告知「可能是癌症」,但大多數急診科並沒建立流程來確保患者出院後能獲得合適的後續跟進。通過急診途徑確診癌症的患者,往往確診時病情更晚,死亡率更高。
這項發表在《BMJ Open》上的研究,訪談了安省6大醫療區的20名急診醫生。研究人員警告,在加拿大,每5個人中就有1人沒有固定的家庭醫生,而疑似癌症的相關檢查等待時間往往長達數月,因此在急診室被告知可能患癌已變得「常態化」。
急診成醫療體系「垃圾桶」
一旦被懷疑患癌,患者往往帶着不確定離開急診室,不知道何時才能做掃描、活檢或開始治療。許多急診醫生擔心,由於缺乏家庭醫生來主導患者的診療過程,很多人會「失去後續跟進」,比如轉診信件遺失、診所聯繫不上患者,或診所拿到的是錯誤的聯絡方式。
醫生表示,癌症診治路徑「混亂、碎片化且不一致」,經常出現專科拒收轉診,患者責任歸屬不清的情況。急診醫生無法直接將患者轉診至腫瘤科,因為必須先有組織活檢結果,而這又需要另外的專科醫生介入。
一名醫生無奈地說:「一邊是急診,一邊是腫瘤科,二者之間沒有通道,除非已有了組織學診斷。」
另一名醫生說:「急診已變成了醫療體系的『垃圾桶』,所有其他地方處理不了的問題都會被丟到我們這裏,而我們只能苦苦支撐。」
同一團隊此前的研究發現,安省約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在確診前90天內曾到過急診,且這些患者在7年內的死亡風險更高。但急診醫生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可以轉診,「如果患者錯過了活檢日期或出現問題,我沒有能力去跟蹤或負責。當患者沒有家庭醫生時,就沒有明確的地方可以安置他們,這真的很棘手,也令人難過」。
在安省,肺癌是少數有完善診療通道的癌症之一,專門的轉診診所能快速安排患者接受檢查與專科會診,但這模式並未普及到所有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