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飲食對糖尿病來說特別重要。但糖尿病分為胖型和瘦型,對這兩種類型的飲食要求不一樣,並非都要餓肚子。
合理飲食對糖尿病來說特別重要。但糖尿病分為胖型和瘦型,對這兩種類型的飲食要求不一樣,並非都要餓肚子。
瘦型糖尿病人一類是由於飲食過度節制引起。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是吃出來的,有的與遺傳相關,或與情緒有關,或與疾病相關。很多人道聽塗說,以為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得病後拼命節食,導致瘦骨嶙峋。
二是因藥而瘦。本來體重正常,但思好心切,服藥過量,愈吃愈瘦,一個月減掉好幾斤,最後愈來愈瘦。這是用藥不得當,因藥而瘦。
三是因病而瘦。糖尿病病人血糖非常高,出現多飲、多食、多尿,最後出現「一少」,就是肌肉少了,消瘦了,因病而瘦。當然還有其他疾病,如合併甲狀腺亢進等。
針對上述情況,飲食要調整,瘦型糖尿病一定不能過度限制飲食,不吃沒有底物,沒有營養,肯定愈來愈瘦。該增加飲食的,就要增加飲食,要把瘦型變「胖」,變成正常體型。
肥胖型糖尿病,就要減肥、節食。因為肥胖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併發症的預防都有妨礙。但節食並非挨餓,可多吃木耳、蘑菇、魔芋等食物,它們既佔胃,又在胃腸道中存留時間相對較長,增加飽感,還有較好的抗氧化、促進代謝廢物排泄等功效。
野菜對糖尿病人也很有益,許多野菜味道偏苦。糖尿病是一個「甜病」,因為血液裏有糖,尿裏也有糖,而與「甜」天然對立的是「苦」和「酸」,苦和酸能中和甜。中醫有一個治療糖尿病的「苦酸制甜法」就是根據這個自然規律而來。所以,在糖尿病人的飲食和治療中可適當選用苦的東西,如中藥治療糖尿病最有效的是黃連,就極苦。茶最苦的是苦丁茶,對糖尿病很有好處。蔬菜最苦的就是苦瓜,多吃苦瓜可以幫助降糖。糖尿病人不要怕吃苦。
另外,血壓、血脂都增高的糖尿病人最好多吃些洋葱、山楂。用攪拌機把洋葱打碎之後,用紅酒浸泡,做成洋葱酒,可降壓。每天吃些涼拌洋葱,或炒洋葱都非常好。山楂煮好後加些調味劑,放冰箱,每天吃一小碗,能調脂、降壓。
臘八蒜也是好東西,一壇子蒜瓣用山西老陳醋泡半個月,綠綠的,每天吃三四瓣蒜,再喝兩小勺醋。醋軟化血管,蒜預防心腦血管病。
糖尿病病人主食應多吃粗糧,愈粗愈好。盡量少吃特別精細的,尤其是富強麵粉,裏面粗纖維完全沒有了。血糖控制得不理想的病人,最好多吃粗糧,如蕎麥、玉米、高粱米等。
運動是治療糖尿病的一劑良方
運動可增加體內肌肉的血液循環和局部微血管的擴張,提高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使體內高血糖逐漸下降,改善糖耐量,還可減少引起糖尿病的易患因素,如肥胖症、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從而改善心肺功能,延緩血管併發症的進程。
制定運動方案要體現個體化,體質好的青壯年可選擇跑步、登山、游泳、打球等強度大的項目;中老年或體質較弱者可選用中國傳統式運動,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強度小的活動。不適合戶外鍛煉者可練習吐納呼吸或打坐功。無論選擇什麼樣的運動方式,都以體力能耐受為度。運動應做到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動中有靜,勞逸結合,持之以恆。
還有一種運動是靜養,很多糖尿病合併高血壓、冠心病等症的病人,一方面肥胖需運動,一方面又覺得身體很虛弱,一活動就出很多汗,覺得很累。這種情況就要靜養,如盤腿坐、練書法、繪畫,聽音樂,也適合老年糖尿病患,白天在外散散步,晚上回家盤腿坐坐,或練練毛筆字,聽聽音樂,就挺好。總之,要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不適合不要做。
對年輕人和老年人運動的方式和量要求不一樣;疾病輕、重的要求也不一樣。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飯後不能立即運動,要隔一段時間,最好半小時以後。中午打個盹,睡個覺,可能比運動更好。
從飲食控制做起,從運動做起,使自己保持比較正常的體重,是大多數人遠離糖尿病的最基本的方法,還要定期檢測,如一年做一次體檢。對於早期的血糖剛剛增高的糖尿病病人,尚屬糖尿病前期,通過飲食、運動完全可能回歸健康,所以一定不要忽略,要及時去找醫生,通過飲食、運動,加上健康指導,醫生可能還配點藥物,很多病人都可以逆轉過來,遠離糖尿病。
最後,筆者作為糖尿病專科醫生,為糖尿病病人送上幾句健康忠告:
都說健康最重要,唯有時間擠不了;
事業健康兩條腿,缺了健康往哪跑。
患了糖尿不可怕,重在自己要知曉;
嚴格管理出成績,併發症少壽攀高。
-------------------------------------------------
簡易運動
預防中風
頸部運動可以增強血液循環,有利於預防中風、高血壓、頸椎病。
方法:不同方向柔和轉動頸部,每日2至3次,每次3至5分鐘。
聳肩運動可使肩部肌肉、神經、血管得到放鬆,為頸動脈血液流入大腦提供驅動力,迫使 流動遲緩的血液流向大腦,從而減少腦血管供血不足和發生腦梗塞的危險。
方法:每日早晚堅持5分鐘聳肩。
兩腳畫圈大部分中風病患者都有高血壓病史,足部距離心臟位置相對較遠,經常活動足踝部,能夠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加回心血量,從而起到預防中風的作用。
方法:兩腳畫圈時要自然站立,旋踝時,其中一腳站立,另一隻腳旋轉,雙腳交替進行,也可取坐位或仰臥位進行,最好是站立旋踝。一般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或只做一次,每次15分鐘左右為宜。
-------------------------------------------------
學前兒童
已現成癮行為傾向?
紐西蘭一項為期逾三十年的研究,追踪1,000名在1972-73年,出生於旦尼丁(Dunedin)的兒童,暸解他們長大成人後,出現病態賭博及濫用藥物等成癮行為問題的情況。結果發現,若在三歲時已有壞脾氣、失控等情緒問題,他們在21-32歲期間有成癮問題的機會,較其他兒童高出一倍。
這個刊於《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報告指,自制能力欠佳的兒童,較多情緒容易波動、有強迫行為、浮躁,也有較強的負面情緒。至於是情緒問題引起病態成癮行為,還是成癮行為令人情緒陷困境,負責此研究的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心理科學教授Wendy Slutske認為,兩者因果關係難以確定,但此研究反映兒童期出現情緒問題的影響。
美國哈佛醫學院成癮中心總監Howard Shaffer認為,成癮問題甚少縱向研究,此報告為病態賭博找出一些非直接與賭博相關的成因,有助專家進一步分析它的性質,是相當重要的研究。
-------------------------------------------------
兒童近視新解:
接觸陽光太少
東南亞兒童近視比例,近年已達到五分之一的新高,過往有研究認為是基因問題所致,但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研究卻提出新觀點──兒童功課太多,缺乏戶外活動,接觸日光太少才是主因。
領導此研究的學者Ian Morgan指出,亞洲兒童功課壓力太大,每天上課與做功課時間太長,雖然加重眼睛的負擔,但只要每天可以接觸戶外日光兩至三小時,其實已能平衡及保持眼睛健康。他相信,日光刺激身體製造多巴胺,有助預防眼球拉長而引致近視。他也曾研究比較澳洲與北愛爾蘭兒童的近視比例,發現兒童生活在日照較多的澳洲,其近視比例相對較低,從而相信,日照是學童近視的保護因素。
過往有研究認為,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兒童,受基因變異影響而更多近視,但他並不認同。以新加坡為例,該國人口有中國、馬來西亞及印尼人,但不同種族的學童,其近視比率均告急升,基因難以在兩代之間出現突變,相信環境因素才是近視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