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痿證.黃芪

[2020-10-19]

當歸補血湯
材料:當歸二錢、黃芪八錢、瘦肉及鹽適量
製法:四碗水共煎成一碗水
適合:氣虛血弱而貧血的人群

小兒痿證是指小兒肢體弛緩、軟弱無力、步履艱難、或不能行走、甚或肢體肌肉萎縮、癱瘓的一種病證。有關痿證的成因,早在《素問。痿論》中已有論及,五臟六腑皆令人痿,雖然不能完全概括痿證所有發病原因,但已說明小兒痿證與肝、脾、肺、腎、胃等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

小兒痿證多見於某一些西醫疾病後遺症,例如流行性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多發性神經根炎的後遺症。臨床上小兒肢體弛緩、筋脈緩弱、步履艱難的症候,都可以作為小兒痿證來辨證治療。本病多見於學齡前小兒,尚處於生長發育階段,所以對小兒的生長發育,構成一定的影響。早發現、早治療,預後比較良好。

痿者,廢而不能用謂之痿。骨不能用,稱為骨痿;肌肉不能用,稱為肌痿;肺不能用,稱為肺痿;男性性功能障礙,稱為陽痿。痿證於人,多種多樣,不一而足,但總與五臟六腑功能不完善有關。再究其根源,五臟功能不全,是關乎氣血。中醫古賢說,百病皆生於氣血,所以,缺氣者補氣,缺血者補血,補氣我喜歡用黃芪。黃芪來自北方,南方人習稱北芪,盛產於南方的五指毛桃,稱為南芪,補而不燥,不易上火,很適合南方人體質,味帶椰香,用來煲湯,味道可口,很受主婦們歡迎適。「芪」的另一寫法為「耆」,優質黃芪,等閒可以生長數十年,如耆老之壽,所以又稱黃耆。

中醫補氣,甚少用單味,更多時用「湯頭」。所謂湯頭,是指方劑,清代汪昂《湯頭歌訣》,將其常用的方劑,譜成歌訣,方便記憶,風行數百年,流傳至今。補氣方劑,我喜歡用舉元煎,藥物組成共五味:黃芪、黨參、白朮、炙甘草、升麻。驟用補藥,部份病人會有胸腹脹滿不適感覺,我喜歡加進少許陳皮,理順氣滯,減低虛不受補機會,此種思維,是從「補中益氣湯」、「異功散」、「歸脾湯」等名方,得到啟發,從而形成個人處方習慣。

黃潤波博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兼客席副教授,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