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可引起腹痛 戒油膩 戒節食 助消化

[2012-11-14]

不知道膽會不會生毛,但肯定它會生石。

膽石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系統毛病,估計有一至兩成人士膽內生有結石。患者可以毫無徵狀,與「石」同行相安無事;也可以突然劇痛難當,要急急送院做手術。坊間流傳不少「打石」、「消石」的奇妙偏方,真的可以擊退膽石嗎?

網上熱傳這樣的一個六日排膽石食療餐單:首五天要每日吃五個蘋果,並要保持飲食清淡少油。到第六日不用吃蘋果,但午後不可吃東西,只能在不同時間飲用瀉鹽混清水,以及果汁混合的橄欖油。餐單的製作人聲稱,蘋果可以軟化結石,而瀉鹽可以放鬆膽管,橄欖油則能促使膽汁分泌,以便沖出結石。

除了這個六日餐單,坊間還有一日餐單、十日餐單。普遍來說,這類餐都是要當事人先吃得清淡,然後停食幾小時,再飲用大量橄欖油,最後睡一覺便「大功告成」。若睡時打側躺臥更有助排石。

膽石這樣就可以排出來嗎?!

傳說中的「消石」餐單

外科專科醫生李永康指出,這類自然療法要求一個人停止進食一段時間後再飲大量油類,相信是想藉此刺激膽囊一次過分泌大量膽汁,從而把內裏的膽石沖出。他稱,暫時沒有證據顯示某一種食物可以直接軟化膽石或放鬆膽管,亦沒有大型研究確認這類療法可以幫助排出擔石,但即使可行,也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他解釋,如果是細小的膽石,沖出膽囊或許可以經過膽管進入腸道,繼而跟隨排泄物離開身體,但當中有一個最大變數:「病人不知自己的膽石是大是小」。若膽石較大,可能會堵塞膽囊出口或膽管,引起劇烈腹痛;假如結石卡得太實,膽汁無法流出,有可能誘發膽囊炎及膽管炎,而這些亦是膽石患者最常見引致入院的併發症。另外,即使膽石比較細小,但若數量多,也可能造成膽管阻塞,情況有如體外碎腎石一樣,有時碎石太多堵塞管道,都會引發後遺症。

膽汁成分 致膽石形成

對於這些「消石」餐單,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教授陳詩正稱「聽過便算」。他表示,膽石有幾毫米大十分常見,惟膽囊出口及膽管卻比鉛筆芯還要細小,膽石可穿過的機會是微乎其微。

過去西醫曾以藥物方式治療膽石,但因為臨牀成效不理想,現時已極為少用。

陳詩正解釋,膽石的形成與膽汁的成分有關,過去醫學界曾使用膽鹽作為藥物治療,透過增加膽鹽的攝取,改變膽汁的成分,令膽石可以縮細甚至消失。然而,藥物治療通常要一、兩年才能見效,而停藥後膽汁成分再次失衡,膽石又會再次形成。此外,患有膽石的人,膽囊結構亦通常出現問題,收縮力通常比較弱,膽汁容易出現滯留,增加再次結石的風險。

膽石一定要治療嗎?

自然療法不妥,服藥也不見效。有膽石是否一定要做手術,切除膽囊?

兩位醫生均認為,膽石未必一定要進行治療。臨牀上,十個患有膽石的病人,只有兩人會出現病徵或併發症,如此才需要接受治療,切除膽囊以除後患。而常見的病徵是進食後出現右上腹痛,有時更會反射到右肩胛的位置。

原理是這樣的:膽囊會收縮釋放膽汁,令膽石沖到膽囊出口造成阻塞,因而引起不適,待膽囊放鬆後,膽石就會跌回膽囊,痛楚亦會減褪。不過,有時膽石可能卡住了,或跌入膽管「唔上唔落」,如此便可能會併發膽囊炎或膽管炎。

手術的考慮

陳詩正說,「切」與「不切」就要看膽石引起的徵狀、病人的意願及情況而定。例如一些年紀較大的病人不希望做手術,可能寧願選擇以藥物控制炎症便算。至於較年輕的患者可能會持續受膽石問題困擾,又或是病情嚴重,如此手術便不能避免,否則可能會併發腹膜炎及影響其他器官組織,構成生命危險。

年約四十歲的李小姐,去年6月開始,經常都有胃脹及上腹痛,尤其是進食油膩食物或吃得太多時,痛楚特別嚴重。初時她以為是胃部不適,照胃鏡後卻未見有異樣,醫生懷疑她可能是消化不良,而她服食胃藥後情況確實有改善。

不過,在7月中某天,李小姐早上喝了一杯牛奶咖啡後,隨即出現腹痛,吃過胃藥及休息後,痛楚依然沒有改善,並且愈趨劇烈,結果要立即入院求救。檢查發現,她患有膽石,而且膽石阻塞膽管並引起炎症,需要即時進行手術處理。

兩大飲食高危: 油膩、節食

陳詩正稱,右上腹痛可以是膽石,亦可能是胃病引起,有時就算胃鏡照出有膽石,痛楚也未必源自膽石,故此必須小心診斷,以免病人枉做手術。

膽石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吃少些就可以減少膽石形成吧?

卻又不然。過度節食原來會增加膽石的風險。李永康解釋,膽囊是一個蓄水池,負責儲起肝臟製造的膽汁,待身體進食後,膽囊便會收縮,藉以釋放膽汁到十二指腸,幫助消化食物。節食的人經常長時間不進食,導致膽汁停滯不動,沉澱物凝聚的機會自然較高;反而定時進食,讓膽囊不時進行收縮放鬆,有助減少沉澱物積聚為石。而平日避免暴飲暴食,少吃高脂高膽固醇食物,加上多飲水、多做運動,亦可以減少膽石出現。

事實上,不少人都可以與膽石共存,相依到老。但若它令你痛使你憂,還是找醫生評估一下,再研究如何處理它。

--------------------------------------------------

膽石分類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教授陳詩正表示,膽石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成因各異。

1. 膽固醇結石

由於膽汁中的膽固酸濃度高,因而形成結石。這類結石最常見,主要是飲食攝取過多膽固醇所致。

2. 色素結石

這類結石是由於身體有溶血問題,紅血球遭破壞後產生的廢物殘留於膽內,慢慢形成膽石。

3. 肝內膽管結石(RPC)

東方人較常見。過去東南亞一帶的衞生環境較差,不少人的肝內膽管受到感染,殘留的物質在膽管及膽囊形成結石,故患者多是上年紀的人士。這類膽石呈淤泥狀,可以充斥整個肝內膽管及膽囊。

--------------------------------------------------

膽石與膽囊癌

膽石看似是小毛病,但外國研究顯示,患有膽石的人約有百分之一的機會患上膽囊癌,而膽石體積愈大,發生膽囊癌的機會亦愈高,例如直徑三公分或以上的膽石,發生膽囊癌的機會比小於一公分的高十倍。

外科專科醫生李永康稱,膽石與膽囊癌的關係早已被醫學界確認,九成膽囊癌病人有膽石或慢性膽囊炎。膽囊癌屬於較「惡」的癌症,常見確診時已經擴散至附近器官組織,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五。

他認為,由於膽囊癌與膽石有密切的關係,對於出現病徵或檢查發現結石體積較大的病人,應審慎考慮接受膽囊切除手術。

--------------------------------------------------

無膽之後

醫學界一致認為最徹底解決膽石的方法,是割除膽囊,但不少病人擔心,切膽後便沒有膽汁供應,會影響消化能力。

膽汁成分主要為膽固醇、膽鹽和卵磷脂等,用作中和來自胃部的酸性消化物,分解脂肪。其實,膽囊只是儲存膽汁的地方,它並不會生產膽汁。膽汁是由肝臟製造,沒有膽囊後,膽汁就會直接經過膽管進入十二指腸,初期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如腸痛、腹瀉等情況,待身體適應後便會好轉。而減少進食油膩食物、少食多餐等,都有助改善徵狀。

--------------------------------------------------

膽生石高危族

四十歲以上

女性

體形肥胖的人士

血脂較高

父母或兄弟姊妹曾患膽結石

曾極速減肥、過度節食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