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也作假 胃藥別急吃
小心是其他內臟有事

[2017.03.28] 發表

胃痛,差不多是我們平時最常碰到的疼痛了。有時吃飽了胃痛,有時餓狠了胃痛,有時太累了胃痛,有時笑抽了胃痛。別看胃痛這麼常見,就以為它不是什麼事兒。隨便吃點胃藥應付一下胃痛,可是要出大問題的。

你覺得胃痛很可能是「假的胃痛」

當我們的皮膚受到外來刺激產生疼痛時,大腦可以準確告知我們疼痛的部位。

在黑暗中,我們被蚊子叮咬,不需要開燈,我們也能準確找到痛的地方去抓癢止痛。但胃(內臟)不是:

內臟疼痛,定位不准

內臟器官出了問題、開始痛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這個能力明確的判斷痛究竟從何而來了。用來感覺疼痛的痛覺感受器在內臟上分佈要比皮膚稀疏得多,機體無法準確定位到出了問題的部位,只能模糊感覺到「痛」。同時這種痛常常跟胃腸道壓力過高有關,因此特別容易伴隨噁心、嘔吐等改變。

正因為存在這種定位的不准確性,我們很多時候感覺到的「胃痛」其實並非來自於胃,而是鄰近器官,比如胃右側的肝臟和膽總管,後方的胰腺,下方的結腸,以及上邊的肺和心臟。

內臟疼痛,可能是「受了牽連」

比如,有些胃痛可能是闌尾問題引起的。但為什麼會是闌尾,闌尾又不在胃旁邊啊?

這就是因為內臟疼痛的另外一個特點了,內臟的疼痛有時候還同時會出現一處與該內臟遠隔的體表疼痛,稱之為「牽涉痛」。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傳導痛覺的神經「絕緣性」差,可能會啟動跟它靠得近的其它神經,導致大腦以為喊痛的是被啟動的那根神經。急性闌尾炎、結石性膽囊炎的早期,都會出現這種中上腹部的「牽涉痛」,也容易被誤以為是胃痛。

還可能是「小心肝」在痛

知道了為什麼會出現假的「胃痛」,再來帶大家瞭解一下常見的病因吧:

急性胰腺炎:常在成年人暴飲暴食之後出現;

下壁心肌梗死:如果出現持續上腹痛伴隨胸悶、煩躁、出汗、噁心、嘔吐,要小心,可能是這種情況;

胰腺癌:多見於長期煙酒不離身的中年人,有「胃痛」、還腹瀉,並且體重下降;

急性闌尾炎:隨時間推移,「胃痛」可能會逐漸轉向右下腹;

膽總管結石:這種疼痛,每次發作時都非常嚴重,還可能伴有發燒、黃疸。

「胃痛」有這麼多原因,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治療。萬萬不可習慣性地認為,肚子痛就是「胃痛」或者「老胃病」。當然,隨便吃點胃藥肯定是不對的。很多胃藥除了對胃本身產生作用,也包含止痛成分。於是,胃藥對某些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一樣有止痛作用。服用這些藥物之後的疼痛緩解,完全不代表處置得當,反而可能掩蓋患者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機會。

當然,我們平時碰到的胃痛很多是「肚子痛」,大部分屬於醫生說的「腹痛」。肚子痛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長長的消化道受到各種外界刺激時很容易就表現出疼痛。不少來得快、去得快的腹痛,一般是不要緊的。

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腹痛需要我們警惕,及時就診處理呢?以下7種情況可供大家參考:

1.腹痛突然出現並且比較劇烈。

2.腹痛持續時間超過6小時。

3.腹痛伴有胸部、頸部、背部或肩膀的疼痛。

4.嘔吐血液,或大便發黑、大便中有血。

5.腹部緊張,不能碰,一碰就痛得厲害。

6.不能排便,尤其是同時有嘔吐的情況。

7.腹痛雖不嚴重,但是反復出現,並且伴隨體重下降、腹瀉、皮膚或眼球發黃的情況。

如果你的腹痛確實出現了上面所說的這些症狀中任何一條,那還是趕緊放下手裡的「胃藥」吧,及時讓專業的醫生來檢查,搞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再治療。疼痛來臨,我們不可能都是「痛並快樂著」,但小心謹慎起碼能讓我們痛個明白。不要再輕易被那些「胃痛」給騙啦。

更多健康醫事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蹲廁超過3分鐘即可直接導致直腸靜脈曲張淤血,易引發痔瘡,且病情的輕重與時間長短有關,時間越長髮病幾率越高。 最好要養... 詳情
應對孩子哭鬧 不妨照照鏡子
孩子以哭鬧「要脅」家長的情景在生活中很常見,如果教育不當,就會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使孩子變得自私、任性、蠻橫、亂髮脾氣。家長不妨試試以下幾種... 詳情
醫事專欄:《赤兔、的盧》
文 麥煒和 數三國名馬,非赤兔莫屬,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與赤兔,是做人和做馬的至高境界,為芸芸眾生所景仰,集天地靈氣、萬...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7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