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圈偏見 陸台籍博士回不來

[2017.09.03] 發表
6月18日,首屆在京台生就業實習推介會在北京中關村舉行,超過50家兩岸知名企業進行現場人才招募,提供千餘崗位。(中新社)

【明報專訊】近來不少台生赴陸攻讀博士,但多數人計劃留在大陸。究其原因,除台灣專任教授職缺僧多粥少外,大學聘用人才偏好歐美博士生、兩岸還存在論文認證系統不相通等諸多問題,造成在陸台籍博士根本「回不來」。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目前台灣官方承認學歷的大陸大學達155校,但少子化問題已嚴重衝擊台灣高教體系,每年平均約4000名博士從台灣的大學畢業,台灣年均釋出的大學專任教職缺卻僅約700個,自然壓縮海外博士求職空間。他指出,「如今連歐美名校博士生都難以在台灣找到教職,更何況大陸博士」。

對陸文憑存刻板印象

來自金門、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的徐偉軒,原本在金門縣立烈嶼國中擔任美術老師,4年前前往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儘管北京清華美院是大陸「九大美院」之一,極具聲望,該校學位仍無法幫助他在台灣找到教職。

徐偉軒強調,台灣的專任大學教職缺僧多粥少,無論是海外名校的博士生,還是台灣畢業的「土博士」,要在台取得教職,「根本不可能」;前往大陸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台生,目標都是留在大陸工作、任教。

他提到,台灣高教多傾向於歐美文憑,喜歡聘用喝過「洋墨水」的博士,對大陸文憑仍存在刻板印象,即認為陸校的「高度」不如歐美大學。雖然現在常見台灣的大學教授具有陸校博士文憑,多數人都是在台校取得專任教授工作後,才到大陸拿學位。

兩岸論文認證不相通

徐偉軒說,兩岸論文採認系統不同,大陸採用的是中國科學引文索引,英文簡稱CSCI,台灣則以台灣科學引文索引為主,英文簡稱為TSCI;「我在大陸念書期間,投稿期刊在大陸刊出、獲得認可,台灣卻不獲得採認」,雙方研究認證機制不互通,也成為台校聘用大陸博士的難題之一。

北京清華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羅鼎鈞也說,在陸台籍博士生想回來也回不來,取得博士學位後,他計劃留在大陸北方城市找教職。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7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