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細讀:棄我而去的童年

[2022.09.13] 發表

【明報專訊】■篇章撮要

「我」(作者)回想自己不滿十歲時,個性早慧,但卻是一個被寵溺的孩子,「該懂的不懂,不該懂的卻懂了些」,比如已經知道「寺、廟、院、殿、觀、宮、庵」的分別。「我」和母親和家人們到一處名為「睡獅庵」的地方,去做四十九天祭祖法事,「我」對庵埵磲漪O和尚而不是尼姑頗有微詞,七天後就感煩厭,天天吵茩n回家。

「我」此時憶述曾中舉的家庭教師對讀書嚴格規管,只許讀端正經典,甚至連唐詩宋詞也不讓讀,說是吟風弄月只會喪志而已,而「我」偏偏喜歡描述瓷器的一句詩:「雨過青天雲開處,者般顏色做將來」,覺得清新有味,琅琅上口。

不知是不是因為這詩句,「我」很喜歡庵堜M尚送贈的名窯小碗,作者用這小碗盛飯吃,似乎變得可口。每次用餐畢,「我」都親自去泉邊洗淨、藏好。臨走的那晚,「我」用棉紙包好,放在枕邊,不料翌日登船時,才想起遺留在山上庵堣F。見「我」從船上走過跳板登岸,坐在繫纜的樹樁上,疼「我」的母親只好吩咐船夫跑上山上找回來,等了許久,船夫終於把碗拿回來了,包虒J的棉紙盡是船夫的汗水。

「我們」乘船沿河歸家,船舷邊就是水面,「我」想把碗洗一洗,用碗舀了河水後順手潑去,竟不小心把碗脫手飛掉,碗浮荅B荂A向船後漸飄漸遠。母親輕描淡寫地說不要再想那碗了,「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只要不碎就好……這種事以後多茤O」。

「我」似乎牢記茬o一句,現在回想起來,這句話真是可怕的預言,「我」的一生中,確實多的是這種事,比這碗珍貴百倍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脫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時,那浮汆的碗,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文本分析

〈童年隨之而去〉的體裁真不好說,又像小說又像散文,像散文的真切,又像小說的佈局精巧、立意鮮明。不管怎樣,這篇作品文字上乘,除了用字一貫淡雅,一種材料能有數重意思,以下舉例說明之。

1. 聰慧而世故的機靈

「要跪多少辰光呢?」「總要一支香煙工夫。」「什麼香煙?」「喏,金鼠牌,美麗牌」

還好,真怕是佛案上的供香,那是很長的。我忽然一笑,那傳話的駝背老和尚一定是躲在房堜滫鷞奏P美麗牌的。

簡單的對話展現出作者豐富的人物性格。孩子被規管時總會斤斤計較時間,問到底「香煙」是指拜神的線香還是大人抽的香煙,讓人想起一般小學生「抄幾遍啊?」、「跑幾個圈啊?」那種抱怨牢騷,其實反過來呈現了孩子守規矩的一面,十分純真可愛。另一方面,和尚竟然仔細到回答出香煙的品牌——金鼠牌、美麗牌,作者立刻發現和尚的清高形象和熟知香煙品牌此一知識格格不入,推敲出這和尚定是偷抽香煙俗人。此處除了顯示作者反應機靈,也暗示出作者雖然年紀輕輕,平時應已觀察到大人世界充滿虛偽荒謬。

2. 純粹坦率不顧禮數

滿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顧,繼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無人上岸來勸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親才能使我離開樹樁。母親沒有說什麼,輕聲吩咐一個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襖三腳兩步飛過跳板,上山了。

杜鵑花,山堨s「映山紅」,是紅的多,也有白的,開得正盛,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這樣動作荂C

作者因為忘了帶碗鬧別扭,母親命人上山拿回,作者得意地吸吮映山紅花蜜。這小段寫得鮮活靈動,首先作者的「鬧別扭」是默默站茪ㄙ祡鰶},而不是大吵大鬧,小孩兒鍾情那名窯瓷碗,就自有一番高雅之氣,因而讓母親產生憐愛之情(想想兒子喜愛高雅素瓷,而不是鄙俗玩意,多少讓母親有點虛榮吧?)。母親於是茪H上山找,而船夫辛辛苦苦地上山取碗,作者就滿心歡喜了,配合作者後文長大後的緬懷筆觸,作者一定感激母親的溺愛吧。事情的細節是如許細膩,足見作者幾番籌謀用意。

吮花蜜的這段人物細節描寫,妙在不帶批判,直接呈現小孩子的不懂事,他心中只是花的紅,蜜的甜,純粹、坦率,這種不顧禮數,不和人客氣,正是即將失去的童真,這又是關乎文章主旨的材料,足見木心文章經營的苦心。

3. 童年離去的分水嶺

一陣搖晃,漸聞櫓聲e乃,碧波像大匹軟緞,盪漾舒展,船頭的水聲,船梢搖櫓者的斷續語聲,顯得異樣地寧適。我不願進艙去,獨自靠前舷而坐。夜間是下過大雨,還聽到雷聲。兩岸山色蒼翠,水堛滬佷v鮮活閃裊,迎面的風又暖又涼,母親為什麼不來。

這是把碗弄丟了的前奏。作者一方面想獨自觀賞景色,e乃、軟緞、盪漾,這些詞語暗示了美麗而充滿變化的前景吸引荍@者,而景色又似乎隱含風浪,似是暗示人生有許多作者未曾經歷的風雨。末句的突兀寫得很妙,突顯了身為兒童的作者始終對母親十分依賴。

而最妙之處,在於此事如不是經母親道破——「這種事以後多茤O」,不會讓作者沉思,這句話像為童年敲響結束的鐘聲,自此始知人間之苦,對比吸花蜜的純真,童年在某種自力不可控的時機,就斷然離去了。

好像每個人都有童年離去的分水嶺,深刻而淡然的時光。「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這篇故事,就是李白此句詩的最佳註腳吧。

■木心(1927-2011)

原名孫璞,出生於浙江烏鎮。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自幼酷愛繪畫、文學,習練鋼琴和譜曲。12歲寫詩,16歲在報刊發表散文。1943年前往杭州,兩年後轉赴上海。文革初期作品遭抄沒,三度被囚禁,1979年獲平反。1982年移居紐約後,重續繪畫和寫作,出書十餘冊,畫作逾數百。1990年代,部分作品經譯介,被列入美國大學文學課程。2001年,耶魯大學美術館為其舉辦特展,並巡迴芝加哥、夏威夷、紐約亞洲協會等美術館展出。2006年回鄉定居,2011年逝世,享年84歲。

■思考題

問:母親說「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只要不碎就好……這種事以後多茤O。」是什麼意思?最後一句很輕很輕,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母親此話是對「我」的寬慰與提醒,指人世間美好的物事,總有一天離開我們甚至珝嚏A我們不一定要佔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對待,並相信自有其歸宿。最後一句話很輕很輕,分量卻很重很重,母親深諳世事的感喟,對「我」影響一生。

■奪星題

問:綜合全篇,哪些事情屬於文首說的「該懂的不懂」?

答:作者有點被母親慣壞了。比如非得要那隻碗才肯吃飯,忘了帶碗上船了,就站在岸邊耍脾氣不肯登船,要勞煩船夫上山替他拿回來,處處顯示作者的驕縱。

文:雷國威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中文科教師)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68期]

更多教育
文言遷移:從十六篇到〈試筆說〉——虛實二途學文言
【明報專訊】2020年文憑試中文科卷一課外文言考材〈試筆說〉以毛筆為題材,感嘆國家用人之道。比較〈試筆說〉與十六篇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的文字... 詳情
寫作立意庫:不遇於世的自處方法──〈試筆說〉
【明報專訊】文言閱讀練習除了可以測試文言水平,也可用來積儲論據。不過,若我們閱讀只是為了收集文章之中可用的詞、句、例子,則猶如入金山卻拾柴歸...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