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拉攏日韓 抗衡中國造船業強勢

[2024.04.01] 發表

3月中,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提出請願書,指中國政府補貼船舶業,令美國本土船舶業捱打,希望重振行業。外媒分析,近數十年來美國在全球船舶業地位節節敗退,令中國成市場一哥(見圖),全球船舶總噸數由中國佔近一半,料隨局勢緊張,造船業及管有國際貨運數據的港口業將成兵家必爭之地。近期美國揚言要加強港口網絡安全、主張本土生產起重機,又拉攏日、韓兩國造船界到美國為造船業擴大產能,中美之間的對峙恐將蔓延至海上。

鋼鐵工人聯合會請願書指出,逾九成軍事裝備、供應、燃料是經海運,其中絕大多數是合約商業貨船運輸,惟上述船隻全於海外製造,部分是在中國。此外,現時中國企業已成港口龍頭之一,包括在融資、建造、營運、持有等範疇,主要是國企。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會長David McCall稱,美國鋼鐵廠現時只用了約七成產能,若能製造更多船隻及基建來支持造船業,將創大量職位。

美鋼鐵工會籲支持造船業 創大量職位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指將依法認真研究請願書,美國總統拜登在X上發帖稱,將永遠反對中國的不公做法,只要他是總統,就會為美國工人和就業而戰。

《金融時報》為此發長篇報道,從請願書延伸至中美爭奪船舶業的話語權,認為航海業反映全球局勢,不單有機會重燃中美貿易的衝突,亦會令外界更加關注中國軍力及商航擴張,而商航本身又會鞏固軍事能力。

美國過往是造船大國,在全球航運界名列前茅,1975年國內多達逾70艘商船的訂單,現在美國在商船造船業的市佔率竟急跌至不足1%,低至全球第19位。過去20年,中國的產量卻急起直追,單計去年,中國已製造逾1000艘遠洋船舶,美國則少至10艘。

美80年代拒津貼 造船訂單流向東亞

綜合分析,自1980年代起,美國由列根掌舵,擁抱市場主義,抽起大部分對造船業的津貼,相信單靠美蘇冷戰時代的軍事需求,足以支撐本土造船業,於是美國在造船業逐漸失去地位,由東亞國家承接訂單。日本、韓國、中國相繼建立造船業,靠廉價取勝,美國亦減少投資在本土造船業,業內技術、設備、員工訓練亦因而萎縮,造船所需的物料與零件,大部分亦在本土已乏供應,美國造船業的競爭力自然大不如前。

報道指出,航運仍是最有效的工具去運輸貨品及原料,對國安依然重要,因港口軟件及物流平台持有關鍵數據,紀錄國際貨品來往。美國海軍部長Carlos del Toro早前演講時表示:「歷史證明,長期而言沒有強大的海軍強國不是航運強國——商業造船及全球貨運強國。」

「中國製造2025」船舶業列十大產業

早於2015年,中國發布「中國製造2025」計劃,將「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列入十大產業,目標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受政府「祝福」,船舶業可從國有銀行享有政策貸款、稅務優惠、低於市價的鋼材等優勢。

請願書斥中國政府補貼船舶業,未有按自由市場規則行事,又指世貿一貫的交易補救方案不能解決問題,因中國製造的大船主要用於國際商貿,而非進口到美國。David McCall補充,在國際市場中,不可能與中國受補貼的產品競爭,應重寫美國的產業政策。國家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反駁,美國工會請願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拜登積極表態,或會對中國造船業發難,也是為了幫美國工人搶飯碗。

航運衝突也牽涉貨櫃起重機及港口物流平台。據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航運學會助理教授Isaac B Kardon有份的研究,中國企業在96個海外港口中,至少擁有或經營一個碼頭,其中36個碼頭的貨櫃吞吐量躋身全球百大。

拜登上月簽署行政命令,未來5年將斥資逾200億美元加強港口網絡安全,包括協助日本三井在美國附屬公司生產起重機,以取代中國起重機,為30年來美國再次本土生產起重機。美國官員指目前全國約有八成大型遙控起重機由中國製造,並使用中國軟件,現正檢查有否牽涉惡意網絡活動。

美擬打壓中國起重機物流信息平台

上海振華重工為全球供應了七成的貨櫃起重機,惟去年有美國國防官員點名指上海振華的起重機安裝了精密傳感器,可追蹤貨櫃來源和目的地,憂慮中國藉此獲取美軍物資進出口數據。當時中國外交部否認說法。

另一方面,中國約8年前推出國家交通運輪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供港口參閱數據。美國海事局早前警告,中共正在推廣物流數據的標準,協助普及該平台,又稱若該平台應用在關鍵港口基建的話,將被中共收集敏感的物流數據。

明報記者 鄭智文

綜合報道:《金融時報》、彭博、《環球時報》

更多國際要聞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