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深莞「帶挈」 惠州GDP增速冠9市 佛山續弱 高技術製造業大升顯轉型見效
【明報專訊】大灣區內地9市已公布首季經濟表現,惠州以6.4%的GDP按年增速一馬當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更是唯一有雙位數增速的城市,主要受益於與深圳、東莞兩市產業結構密切、上下游產業鏈密不可分的溢出效應。處於產業結構轉型期的佛山則延續去年疲弱,GDP增速墊底,但從部分高技術產品增加值的強勁增速來看,佛山的轉型升級始見成效。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從經濟總量來看,4個達到萬億級的大灣區城市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首季仍然分列前4名,4市GDP合計2.2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大灣區內地9市總和逾80%;但從增速來看,4市中只有深圳及東莞高於全省平均4.1%的增速,廣州和佛山不單低於全省水平,且位處榜末(見表)。
惠規模工業增加值雙位增長 莞次之
除了深圳及東莞,惠州、肇慶和中山的GDP增速亦高於全省,惠州更以6.4%一馬當先。該市首季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13.6%,是唯一有雙位數增速的灣區城市。實際上,惠州去年GDP總量已突破6000億元,工業對全市GDP增長貢獻率近90%,去年更獲省政府專門發文支持並賦予惠州「全球石化產業高地」、「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等四大戰略定位。而從首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細項表現看,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年增13.7%,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增16%。以行業分,電子行業增加值年增15.9%,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亦有13.1%增幅。
深無人機機械人產量升40%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和東莞首季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表現也不差,東莞以年增6.9%僅次惠州,先進製造業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年增9.4%和10.7%;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按年有10.6%增速。深圳首季的高技術產品產量也持續快速增長,民用無人機與工業機械人產量有逾40%增幅。
作為大灣區三大都市圈(不含港澳)之一的「深莞惠」,電子信息產業均支柱產業之一,且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佔工業比例高。在產業結構集中密切、上下游產業鏈密不可分之下,產業溢出效應促使3座城市互相受惠。
相比之下「廣佛肇」都市圈表現承壓,尤其是佛山,今年首季經濟延續去年疲弱。這座以製造業見長的城市,首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只年增1.7%,進出口亦按年大減11.7%,拖累GDP。近年佛山經濟轉弱,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偏傳統,正處轉型升級的陣痛期,不過首季佛山的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整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例按年上升了1.8個百分點至53.8%,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按年增長18.9%,顯示佛山加快轉型升級見成效。
廣州先進製造未來產業增速回暖
廣州產業轉型情G與佛山類似,雖然首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零增長,且三大支柱產業中的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在處於深度調整期下首季按年下降6.4%,降幅較去年底收窄11.8個百分點;先進製造業如顯示器製造業、集成電路製造業增加值按年增22.1%和28.2%。作為廣州未來產業的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增加值也按年增10.4%,反映工業升級回暖速度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