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處完成前年耀興道事故研究 瀉泥山坡兩成無前例 全面審視「零紀錄」斜嶺
【明報專訊】前年9月極端暴雨引發嚴重山泥傾瀉事故,土力工程處完成研究,發現據過去60年的山泥傾瀉紀錄,約20%發生於從未山泥傾瀉的天然山坡,其中包括涉及特殊地質結構、前年9月有岩石崩塌的耀興道天然山坡。土力處稱,政府以往一直按「知危而行」的原則,根據過去崩塌紀錄進行風險緩減工程的做法有改善空間,會全面審視沒有山泥傾瀉紀錄的天然山坡對現有發展的影響,以及重點審視對市民生活有較大潛在影響的人造斜坡。
土力處於今年起計3年內,提升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的工作目標,包括為天然山坡進行風險緩減工程的數目從30幅增至40幅;鞏固政府人造斜坡數目由150個增至200個,以應付新措施下額外要優先處理的斜坡。
耀興瀉泥涉特殊地質
土力處昨表示,已就前年9月極端暴雨引發嚴重山泥傾瀉事故完成研究,當中發現前年9月8日筲箕灣耀興道上方天然山坡發生特大山泥傾瀉,與該山體的特殊地質結構有關。研究指出,該花崗岩石坡存在平行的剝蝕節理結構(sheeting joint structures),暴雨期間大量雨水沿岩石節理滲入山坡,最終引發山泥傾瀉。
3處具類似地質 納防治評估
該處檢視全港天然山坡,並識別哪些天然山坡有可能影響現有建築物或交通要道,發現大潭郊野公園近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一帶,以及畢架山近大窩坪3個天然山坡,可能具有類似引致耀興道山泥傾瀉的地質狀G。副處長岑家華表示,檢視結果並不代表這些天然山坡將會發生山泥傾瀉,有需要詳細研究,因此該3個天然山坡已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災害評估,以確定潛在危險,再做風險緩減工程。
編製全港天然山坡目錄
另外,土力處會全面審視沒有山泥傾瀉紀錄的天然山坡對現有發展的潛在影響,為全港天然山坡編製目錄,將現有的《斜坡記錄冊》由人造斜坡擴展至天然山坡,預計一年內完成,有助處方分析哪些天然山坡存在較高風險,並須優先處理。
重點審視唯一通道旁斜坡
人造斜坡方面,研究指2023年9月的極端暴雨,令石澳道發生山泥傾瀉,導致一段石澳道來回方向全線封閉兩日,數百石澳居民被隔離。研究顯示該類斜坡在現行風險評級系統下的優先次序較低,但一旦發生山泥傾瀉,會影響唯一行車通道,對社會造成嚴重影響,故處方會重點審視對市民生活有較大潛在影響的人造斜坡,特別是唯一行車通道旁的斜坡,並將該類斜坡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進行研究和鞏固工程。
土力處稱,本港去年錄得181宗山泥傾瀉事故報告,全不涉及人命傷亡,較2023年601宗少,亦較過去35年每年平均約300宗少,相信與去年大暴雨次數和雨量均較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