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封關」紅利漸顯 與港競合互補
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將迎來全島「封關」運作的歷史性時刻。此舉是中國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關鍵一步,將構建面向全球市場的新型連接通道。「封關」不等於「封島」,亦非簡單複製傳統保稅區的圍欄邏輯,而是在海南全島打造一個特殊的「境內關外」區域。
核心可概括為「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一線」指海南與境外,大多數商品實施「零關稅」政策,實施一系列自由便利進出舉措。「二線」指海南與內地,零關稅入島的貨物若再流向內地,須重新徵收關稅,但人員往來不受影響,不存在「去海南要辦理通行證」的擔憂。「島內自由」在於島內貨物與要素自由流動,企業在低干預、精準監管環境下運營。
「封關」的實質在於一線完全放開,實現高水平開放;二線精準管理,保證在特定情況下的有效性。由此,海南將形成物理相對獨立、制度更加靈活的自貿港生態,加速向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自由貿易港邁進。
「封關」非「封島」 多重紅利將落地
全島「封關」後,有了自貿港政策的加持,發展紅利將全面釋放。首先惠及當地民眾,海南居民將享受更實惠的進口商品,更優質的教育、醫療服務,公共服務設施持續完善,城市宜居度和國際化水平同步提升。除貨物零關稅外,低稅率、簡稅制等優惠政策,將使海南總體稅負成本顯著低於內地。如企業按15%繳納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超過15%部分免徵,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島,有望帶來大量產業與人才集聚。官方更透露,封關運作後,將進一步推進稅收制度改革,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來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
歷數全球知名的自貿港,通常經歷從交通樞紐向價值鏈核心的轉變,產業由物流運輸、轉口貿易向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迭代。區別於傳統路徑,海南從自身稟賦出發,形成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支柱產業。有政策加持,未來自貿港也將高效承接國內外投資,驅動區域產業層次整體躍升。
非「香港替代者」 關鍵在各展所長
提及自貿港,香港是成熟範本,海南「封關」在即,「會否成為下一個香港」的討論隨之升溫。不少觀點認為,兩地同為自貿港,或將形成競爭。但事實上,兩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與制度傳統迥異,發展路徑自然有別。香港作為成熟的國際金融、貿易及航運中心,擁有完善的資本與規則體系,長期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海南聚焦實體經濟與制度創新,定位為國際開放門戶和國際旅游消費中心。
換言之,海南並非「香港替代者」,而是共同組成中國開放版圖的不同坐標。有分析稱,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兩大國家戰略支持下,兩地還可通過制度合作釋放聚合效應。事實上,多個自貿港區並行發展,關鍵不在「誰取代誰」,而在於能否各展所長,協同做大對外開放的國家平台。
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