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取經 醫生引微創關節術獲獎
【明報專訊】每年8月19日為「中國醫師節」,旨在表揚於醫療衛生服務有突出貢獻的醫師。有獲頒醫管局2025年度優秀青年獎的醫生透過新技術縮短病人康復時間、提升藥物處方效率等。獲獎者之一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矯形及創傷科副顧問醫生林欣婷,專責處理膝關節與髖關節的退化及矯形問題,昔日赴外地學習後,近年提倡以微創技術減少對病人的創傷,成功將半膝關節置換術造成的傷口由10厘米縮減至最小3厘米,並縮短住院時間。
日德進修 縮手術創傷住院時間
林欣婷表示,過往膝關節手術普遍採用開放式切口,即使只換取部分膝關節,大多仍會留有長達10厘米傷口,並對病人的四頭肌造成一定傷害。她曾赴日本進修,向當地資深醫師學習進階的微創技術後,與團隊成功將有關的手術傷口縮小至僅3至7.5厘米,「(病人)唔使3個鐘頭,麻醉藥屪蠔臚@過驉A即時可以舉高隻腳,即時可以落地行」。
髖關節手術方面,林欣婷亦突破傳統,採用「前路入路」的新手法。她指出,每年全港公立醫院約九成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均以傳統「後路入路」方法,從患者的臀部進入,並沿路切開有關的肌肉、韌帶和軟組織,令患者留有大而彎曲的傷口外,術後亦須避免長時間屈膝及坐矮_,以防「甩骱」。但她在德國完成「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術」(DAA)培訓並積極推廣後,醫生只需在患者的大腿縫隙直入髖關節,避開肌肉組織,令病人術後活動不受限制。
談及最難忘個案,林欣婷憶述九旬伯伯因腸胃不適及膝痛入院,證實人工膝骹感染沙門氏菌。由於其病情反覆,且皮膚薄弱,經多次手術後需植入臨時性抗生素假體。然而,伯伯為人好動,導致假體移位並從皮膚破出,情G一度嚴重。
林欣婷起初建議做截肢手術,但遭伯伯極力反對。為尊重病人意願,「我就做髐@個真係1%骨科醫生會做鴾滼N」,她最終為其進行一場逾10小時重建手術,包括重建關節、皮瓣重建與植皮。唯幸伯伯術後恢復良好,現能以助行架輔助外出,「佢鴷糽R力掉番轉頭令我好感激佢咁勇猛,可以令到個手術成功完成」。
另醫生開發傳藥單系統減出錯
另一獲獎醫生為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陳家樂。他除了專責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外,亦是九龍西醫院聯網地中海貧血服務團隊的核心人物。面對處方化療藥物流程複雜、容易出現遺漏的問題,他聯同一撢暩@人員及科技人員開發名為「ECOS」的電子化療點單系統,革新傳統依賴手寫和傳真送單的做法。
陳家樂解釋,透過使用ECOS,醫護能以平板電腦掃描並直接上傳藥單至藥房,減少錯誤和溝通延誤,當藥劑師發現問題亦可即時回應,提升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