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例少 主刀:香港精神諗新法助己助人
【明報專訊】懷25周孖胎的陳女士去年突發急性主動脈撕裂,中大及威院跨專科團隊手術成功並保住胎兒。今次個案罕見,團隊只找到29個有文獻記載的妊娠期主動脈撕裂個案。不同專科各有挑戰,麻醉科穩定孕婦血壓等維生指數、產科面臨胎兒應否取出的抉擇、心胸外科則需在不降溫等非尋常情G下完成手術。主刀黃鴻亮形容「呢個係香港精神,鬘撕J過黿↙G下諗到一禶s辦法幫到人、幫到自己」。
孕婦接受主動脈修復手術,取出胎兒可提高胎兒存活率,懷孕26周是指引的分界,但陳女士屬「borderline(邊界)」。威院婦產科榮譽顧問醫生潘昭頤表示,團隊一度糾結,25周屬於極早產,又因是孖胎,取出後存活率仍較低,且陳女士當時心臟衰竭,需盡早動手術,團隊最終決定在保留胎兒於母體之下做手術。
不取出胎兒做手術,胎兒死亡率可達30%。團隊制訂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計劃,但亦想方法保胎。「我自己都係媽媽,我好全力想幫佢,要三個都冇事。」威院麻醉、痛症及圍術期醫學部門副主管黎敏玲憶述,當時陳女士被送至分娩加護病房時,她便安排一名婦產科麻醉科醫生「睇住」,幫病人控制血壓及呼吸。
原不當值趕回執刀 「20年得一宗」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教授兼威院心胸外科主任黃鴻亮當日原不當值,面對罕見個案仍趕回醫院,但透露「對上一次有類似個案係20年前,但當時係失敗驉v,故壓力很大。為提高胎兒存活率,孕婦需盡量保持體溫及循環,心胸外科團隊研究影像,制訂較大難度方案,即手術中使用主動脈鉗,令孕婦身體維持血液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