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客家文化 茶果嶺村遷拆倒數 老店守村 舊物隨緣
【明報專訊】毗鄰麗港城的百年「城中村」茶果嶺村清拆在即,村民須於下月12日前遷出。經歷連場暴雨洗刷,小村踏入最後歲月,多戶寮屋人去樓空,惟幾家老店尚在營業,包括開業逾60載的榮華冰室、茂發茶室與德記棧士多。店內保留傳統木製卡位、柴火爐灶與精工時鐘等舊物,陪伴村民見證茶果嶺半世紀變遷。隨茩垂媢G近,老店掌舵人亦決意「斷捨離」,同聲說不打算保留舊物,只盼留守村內到最後一刻便離去。
明報記者 廖俊升
手寫餐牌木卡位 冰室二代獨守
遷出死線倒數一個月,記者走訪客家村茶果嶺村,村中心福德祠以西小巷兩旁,幾家老店如常亮燈。75歲歐陽偉鏡(鏡叔)早上拉開榮華冰室趟閘,白光管打照牆上1962年新張誌慶「嘉賓題名」,紅布記載出席新張誌慶的街坊芳名。榮華由鏡叔父親開創,鏡叔與太太1980年代到茶果嶺接手。太太近年離世,鏡叔在銀包收起二人合照,每日如常朝九晚五獨守冰室,「做慣就不辛苦,長期自己一個人」。
榮華保存多件舊物,如因破舊而貼上膠紙的木製卡位、汽水櫃和「隨地吐痰得人憎」告示等,全是一甲子經營的印記。牆上用了30年的白板由街坊所贈,一邊是手寫餐牌,另一邊貼上數十幅舊照,呈現長年如一的榮華、鏡叔太太舊照和全家福。鏡叔說,倘清拆期至,只會保留舊照,其餘舊物都不帶走,「有人要就送出去,家沒位放了」。
8月22日是榮華63年誌慶,亦逼近遷出限期,附近多間寮屋人去樓空。門外展板形容「榮華像把時間凍結在上世紀的空間」,沒客人時鏡叔會坐在卡位看手機,聽茼B室循環播放的1980年代舊歌與吊扇旋轉發出的嘰嘰聲。「我唔捨得謘A幾十年都在茶果嶺。寮屋都幾好,個個都認識有感情。」去年因頸痛休養數月仍因不捨街坊而復出,他瞇起雙眼笑說,明白社會發展需要,只是不捨鄉情,盼「做到拆、被趕走為止」。
茶室為街坊掌匙 老闆滔滔談爐灶
榮華附近有70年老字號茂發茶室,最初做麵包奶茶咖啡,1960年代乘內地移民潮轉營小炒,後以手打魚蛋粉聞名,直至10多年前第二代老闆吳寶和(華哥)曾因腳痛而轉營士多。70歲的華哥生於茶果嶺,曾做茶果嶺鄉民聯誼會財政而深得街坊信任,村民外出時會將鎖匙掛在茂發鐵閘,由他保管。
除了掌匙,街坊形容茂發亦如博物館,華哥起初不欲受訪,但一談起店內寶物即如開籠雀。因不再煮食,70年歷史的柴火爐灶已變雜物桌,他雀躍地指住爐灶介紹,「這是會發熱的紙皮石,夜晚洗乾淨個煲,放煲水在上面,不用點火明天也會熱」。還有牆上的水泥風扇座、打魚蛋的棕色桌椅、現時佈滿雜物的卡位、掛牆的貝殼畫,全有逾半世紀歷史。
華哥早前已捐出廚具,他說只會帶走相片和證書,對舊物並不執著,「間屋不是很大」,他相信「順其自然」,待清拆便離去。
士多小量入貨 為貓與街坊開門
跟榮華和茂發不同,開業約70年的德記棧士多舊物於1983年大火焚牷C75歲老闆張美華(德嫂)1970年代從馬來西亞嫁到香港,跟先生接手士多。1983年大火後,他倆搬舖至福德祠旁,當年買入的精工時鐘是目前德記最舊的物品,時分針仍然跳動,記載村子41年發展,秒針則在近年被收養的小貓弄壞。
士多外放了幾張椅子,近年漸少村民聚腳。德嫂仍會小量入貨,飲品賣4元、零食數元,「沒人買所以不會入很多了,有時自己吃,賣不出便帶回家給孫兒」。德嫂說,不少老街坊已搬走,她早年亦住進秀茂坪,每天回村開舖,為與街坊聊天和照顧兩隻小貓。「說了清拆幾十年,這次是真的了。」她直言不捨亦只好接受,清拆時便不帶一物離去,「齯H搬走晒我就走……老了,退休也沒所謂」。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