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總結 鋪墊「十五五」
近期,國務院新聞辦接連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數字中國建設等方面,總結「十四五」時期各項成就。自7月9日以來,該系列發布會已舉辦14場,昨日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的負責人就優化營商環境等問題進行了答問,未來預計還將有更多場次。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在該系列首場發布會指出,中國在「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不僅守住增長與安全的底線,還在重要戰略領域打開新局面,在科技創新力度、數字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內需驅動作用四方面呈現超預期表現。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助理李治表示,中國的「十四五」成就應從四方面理解。一是通過疫情和複雜外部環境帶來的抗壓測試,證明自身韌性;二是「十四五」規劃中的重大工程、新興人工智能產業等順利推進,甚至在全球取得領先優勢;三是民生建設深度推進,相關改革不斷增強民眾的生活實感;四是應對風險能力提升,逐步對隱患領域「排雷」釋壓,從而為下一個五年夯實基礎。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今年10月召開二十屆四中全會,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圍繞「十四五」時期的各方面總結,亦是為透視「十五五」規劃做鋪墊。最近,內地不乏專家學者前瞻「十五五」規劃,內需、消費與民生是其中的高頻詞。
劉典指出,「十四五」時期的發力重心,更多落在解決產業鏈韌性和科技安全問題;而到「十五五」時期,要把「十四五」時期積累的能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和內需動力。
劉典認為,未來五年有三大重點方向。一是消費升級與公共服務擴容;二是科技賦能民生改善;三是綠色轉型與普惠結合。總之,「十五五」的關鍵詞不是單純的「高科技」,而是如何讓科技變成民生紅利。
李治表示,「十五五」時期,中國一方面需要把民生的位置放得更高,充分釋放改革的活力和潛力,營造更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進而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面對全球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與分配,中國需更積極發揮應該發揮的影響力,善用巧實力,塑造對中國更為正面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