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設展 連結散文、學術研究
小思小物記錄文學足[
很多人以為,收藏講究的是精美與價值,數量要多,品味要高,最好件件是稀世瑰寶。但對筆名「小思」的著名作家兼教授盧瑋鑾來說,收藏的範疇遠遠不限於此。她的世界堙A尋常小物亦有大意義。或許正因為這份對萬物的情感,以及不輕視任何細節的習慣,才讓她從小物中看見大事,從個人微末的收藏,打造出研究香港文學史的一塊塊重要磚石。
文 | 周群雄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1樓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因為內娷禱~都與香港文學發展的歷程有關,在大學圖書館中實屬罕見。在2002年成立這層「香港文學特藏」之初,絕大部分藏書與文學研究資料均由小思捐贈,包括1920、30年代由香港年輕作家出版的文學期刊,以及曾於香港留下足?的文人和其活動資料等。場地現正舉辦「遊於藝──盧瑋鑾教授(小思)小物珍藏展」,展品並非珍稀書刊或文人手稿,而是小思多年來收藏的小玩意。
展覽策展人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副院長黃念欣說:「不少人認識的盧教授,可能是嚴謹的文學研究者和檔案學家,對自己和學生的要求都很高;但同時小思亦是一位富有感情的散文家,通過她的散文可感受到她對萬物有情。」黃念欣跟圖書館團隊都認為小思在這一剛一柔的相反形象中,存有一個共通點,那便是對小物的關注。團隊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讓參觀者了解到只要眼光夠闊大,都能像小思一樣「遊於藝」,從玩樂中為個人帶來一些影響或提升。
展覽分為「始於勤」、「閱於美」、「迷於貓」、「思於日」、「志於博」和「廣於眾」6個部分,包含藏品種類繁多,例如舊戲票、車票、豆本書、?覺貓玩偶、微縮模型等,當中亦有一些不算「小」的物品例如展覽海報、字畫等。黃念欣解釋「小物」有兩層含義,除了體積的大小,另一層意義是一般人不會留意到的微細事物,但對小思來說卻有?一定分量。這些分類既呼應小思的散文作品,又像是她一生收藏與寫作的縮影。「展品不一定要按次序觀賞,可隨意遊覽,但我們都做了一個開始點,稱之為『始於勤』。」
舊戲票場刊 承載生活情感
她解釋說收藏首要勤力,因為「遇到就要收藏」。以舊戲票為例,小思以往經常跟?愛看電影的父親,老遠跑到香港各區看戲,並把戲票一一收藏起來;又如她小時候為了學習古典音樂,辛苦地省起零用錢,才夠錢到餐廳聽音樂會,那時的場刊她亦珍而重之留下。這些看似隨手可棄的物品,都承載?小思的關注和情感,為物品賦予靈光,因而不再單純是一件小物,日後亦能反映香港昔日庶民生活,這種勤力讓她很熟悉香港的人文和娛樂生活。
其他的收藏分類,表面上看似是一些如玩具般的小玩意,但同樣盛載了小思在廣泛興趣中的專注,從而成就後來她那令人仰望的文學研究者身影。
有趣的是,小思起初對展出這些「小玩意」感到猶豫,擔心觀眾無法理解背後價值。黃念欣與圖書館團隊於是想方法,通過導賞將展出的小物與小思的散文作品連結,再從散文延伸至她的學術研究,最終小思才答允舉辦今次展覽。小思的學術貢獻之一,在於她是第一個通過翻閱香港舊報章的副刊或舊刊物,細緻地記錄與整理出香港文學資料庫的學者,成為後世研究相關課題的重要資源。她利用私人時間翻閱圖書館內的微縮膠片,將認為重要的內容一筆一畫抄下,分類編目,最終完成這一重要文獻工程。這份「執著於小」的精神,不僅讓她挖掘出本地文學發展的早期足?,例如1920年代香港年輕文人出版的文藝刊物,也令許多原本淹沒於時代洪流中的資料得以保存,讓後人一一溯源。
樂意捐出珍貴文物 盼助研究香港文學
許多收藏家往往都對珍貴藏品攬?不放,要待過世後才有機會回到公眾面前,但黃念欣說小思手頭上雖然有很多珍貴藏品,例如豐子愷常用的小酒杯,其他名作家的書信手稿,部分藏品的拍賣價「相當於一層樓的首期」,但小思對物品抱?超然態度,樂意將物品捐出。黃念欣說:「小思覺得如果將這些物品賣給其他收藏家,可能以後便不會有人看到,所以她選擇捐給圖書館或其他藏館,讓做研究的人,或者認為這些物品重要的人有機會觀看或使用。」當蒐集到一定程度,小思認為這些資料已不再是個人收藏,而是對未來研究香港文學的人的有用資料,所以在她退休前已計劃捐出。黃念欣笑說小思老師對珍貴的東西樂於放手,不值錢的卻不願放手,多次叮囑她們在展覽後要送回給她繼續把玩。想深一層,小思在取與捨之間似有一條明顯的界線,如一些物品只與小思個人的情感有連繫,她不會輕易捨棄;相反如物品具備歷史意義、關乎公眾記憶,或是對學術研究有價值的東西,小思亦不會戀戀私藏,就如她將豐子愷的小酒杯送回他在石門灣故居「緣緣堂」的紀念館一樣,讓它回到最合適的地方。
在小思的散文作品中,曾提到自己的收藏習慣與小時候母親交由她剪報有關。黃念欣說小思母親體弱多病,平常多在家中看報紙消遣,將有用的內容打記號要小思幫忙剪存下來。有時候她母親會對小思談及一些報章內容,例如有一次談起印度政治領袖甘地,還有他發起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反抗英國殖民政府。小思曾說不明白為何母親要對一個小孩說這些話題,但黃念欣認為這對小思日後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在象徵意義上,她母親雖然困在一個小房間內,但只要她願意關注,沒有人可以阻擋她的視野。在現實層面,雖然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只要用心觀察,無論身處多小的地方,都能發現世界的精彩。「小事化大」不止是學問的態度,更是香港人面對世界的方式。珍貴不在於物本身,而在於我們曾經認真地注視、用心地珍惜。
遊於藝──
盧瑋鑾教授(小思)小物珍藏展
日期:即日至2026年2月27日(周六日休息)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1樓「香港文學特藏」
入場:免費
網址:tinyurl.com/597at5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