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稅務優惠「度身訂做」 陳茂波:可採回饋方式
【明報專訊】為促進北部都會區產業及投資,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訂立專屬法例成立多間法定「園區公司」,就園區公司會否有權決定稅務優惠,財政司長陳茂波昨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政府可就優惠擬定參數,讓園區公司接觸企業時提供參考,但「最後拍板由政府決定」,又說收稅後再回饋亦是方向。
政府拍板 供園區公司參考
政府目標明年內就「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立法,被問到北都各園區公司具體可有哪些權力,陳茂波說,園區公司吸引企業落戶可有不同手段,包括土地、資金等,至於稅務政策歸政府負責。陳茂波說,政府以稅務吸引企業會作通盤考慮、「度身訂做」,包括會否帶同上中下游中企業落戶做到「群聚效應」。
至於如何「度身訂做」,陳茂波說,國際上有要求,亦有思潮反對不同地方用稅務手段「搶投資」,認為不是最公平競爭方法,因此用「一刀切」稅率吸引企業,國際上「未必接納」。他說,吸引產業時可靈活處理,舉例即使按既有稅率徵稅後,亦可用不同方式回饋。
「限制性招標」吸特定產業
為配合不同產業政策,《施政報告》提到可採用公開招標、限制性招標或直接批地模式。被問各模式會如何應用,陳茂波說,如要聚焦吸引「特定」產業進駐園區,可採用「限制性招標」,要有能力、實際成績等才可參與投標。
至於直接批地,陳茂波舉例,若某公司有明顯可見的產業,例如會在港設廠、投資相當大、帶來技術與人才,同時香港正與外地競爭,而該公司的業務建議方案及要求是政府「很想要的企業」,並可帶動其他企業來港,就可考慮。陳補充,批地要交行政會議審批,地價亦可以是收足或只收部分,會按個別情G處理。
社會關注直接批地風險
議員:政府流程有制衡
本身是規劃師的選委界議員林筱魯向本報表示,政府有足夠經驗直接批地予商業營運者,通常可透過地契、城規會及建築物條例,為用地設限制。
對於社會關注潛在的利益衝突風險,林說香港有廉政公署,同時要視乎是「一個人閂埋房門應承了某人,抑或經一定流程,然後到某層級拍板」,他認為政府內部流程已有制衡。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按實補價」,容許發展商修改地契發展工商用地時,可先付總樓面的六成補價,陳茂波說是「這個時勢下一個務實的做法」,提到觀塘或九龍灣有地塊劃為商業用地很久,「但為何一直都發生不了(發展)呢?」他說新安排讓發展商財力可承擔,並加快舊區重建轉型。
(2025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