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末日大師」獲諾貝爾文學獎
Lhszlu Krasznahorkai描摹人性 長句密集內心獨白風格著稱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克勞斯瑙霍爾考伊(Lhszlu Krasznahorkai)周四(9日)榮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是匈牙利第二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學院表示,這一獎項是頒給他「在末日恐懼之中,以極具感染力和遠見的作品,再次肯定藝術的力量」,稱他的作品常以長句、密集內心獨白和深刻哲學思辨著稱,既有末日氛圍下的人性描摹,也蘊含對美、藝術與精神世界的探索。美國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盛讚他是「末日大師」。
瑞典學院稱:「克勞斯瑙霍爾考伊是中歐史詩傳統偉大作家,這一傳統從卡夫卡延續到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以荒謬主義與怪誕極端著稱。然而,他的創作遠不止於此,他也從東方汲取靈感,展現出更具冥想性、細膩的筆觸。」
克勞斯瑙霍爾考伊1954年生於匈牙利東南部小鎮久洛(Gyula),成長於一個中產階級猶太家庭。經歷過共產主義時代,1987年前往西柏林進修,展開長期國際旅居。
內地傳媒報道,克勞斯瑙霍爾考伊作品的譯者余澤民曾回憶,自從克勞斯瑙霍爾考伊1991年以記者身分往中國之後迷戀中國,稱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人文博物館」,回家後要求全家改用筷子吃飯,尤其迷戀《道德經》和李白。余澤民稱曾伴對方在中國沿李白的足[走了近十座城市。
克勞斯瑙霍爾考伊的作品語句冗長、極少分段,被外界評為「強迫症式」寫作。其英文譯者、詩人西爾泰什(George Szirtes)形容:「他是催眠式作家。他構建的世界會在你心中不斷迴響,直到你以他的視角去感受秩序與混亂。」
克勞斯瑙霍爾考伊以後現代主義、反烏托邦與憂鬱為主題。處女作《撒旦探戈》(Satantango)描繪共產主義垮台前夕匈牙利農村一群貧困居民的命運,因其激進風格(全書12章每章沒有分段——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一個連續的段落)震撼文壇。西爾泰什稱其為「緩慢岩漿流動般的敘事」,作者則說這本書是「給那些追求痛苦之美,而非單純娛樂的讀者」。
評論界將克勞斯瑙霍爾考伊與貝克特(Samuel Beckett)、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相提並論。蘇珊桑塔格曾稱他為「當代匈牙利末日大師,可與果戈理(Nikolai Gogol)、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比肩」。這一評價源於他的第二部小說《反抗的憂鬱》。
當被問及作品中的末世意象時,克勞斯瑙霍爾考伊說:「也許我是那種寫給需要地獄之美的讀者的小說家。」
2015年,克勞斯瑙霍爾考伊獲得布克國際獎,成為首名獲此殊榮的匈牙利作家。他坦言,創作靈感來自卡夫卡、搖滾樂手Jimi Hendrix,以及日本京都。
(路透社/法新社/諾貝爾獎網站/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