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放大
 

其他新聞
研究顯示:周五體重最輕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副刊
 不能用成人標準衡量孩子行為
家長控制情緒 兒女心理健康

相信有不少人陪子女去參加一些課外活動的時候,總會聽到一些家長不耐煩地教育孩子的案例。

對此,你有什麼樣的感想和看法呢?而專家又是怎樣認為呢?以下讓我們一一探討。

曾經在游泳池的更衣室裡頭,見到一位家長帶著一位大約4 至5歲的女兒在更衣。冬天穿得多,更衣室裡空間又小,孩子的動作又笨又慢。

媽媽在旁邊不幫忙,估計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嘴卻沒閑著:「哎呀,你先脫了襪子再脫褲子呀,怎麼這麼想不開呢?你把游泳衣先拿出來了,這不找事嗎?你做事要動腦子,懂不懂?你會不會動腦子呀?」

她說話的語氣並不嚴厲,語速也不快。女兒的樣子好像已經聽慣了似的,眼皮耷拉著,面無表情,照樣不緊不慢地換衣服。這位媽媽看似是在教導自己的孩子怎麼脫衣服,怎麼獨立,怎麼做事情更有序,但是她的話語和態度中卻充滿了貶低、蔑視和嘲諷,她在發洩自己對孩子笨拙行為的不滿。

其實,如果你留意一點的話,你就會發現你周邊很多人都會跟孩子說這樣的話:「你這都不會呀?」「這你還不明白嗎?」「這多簡單啊!」「你動動腦子好不好啊?」等等。也有這樣的:「這你不懂。」「你才到哪兒呀?」「你不明白。」「你小小年紀知道個啥。」心理學家表示,有的家長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沒有耐心,不能用孩子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進步,更不會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一有不懂不會,家長就會認為是孩子笨或者不用心。也有的家長是自己很有成就或很有能力的,他們也為此而自豪。只是,自己的成就或本事再足以傲人,也不應用來「傲孩子」。

而且,很多家長說出的話,自己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存在其中,但聽在外人的耳朵裡卻會覺得刺耳。孩子與家長比,當然要天真一些,「笨」一些,因為他們的記憶方式、思維方式與成年人不一樣,知識、閱歷就更不要提了,所以孩子才是弱者,才需要家長的愛護和指導。心理學家表示,這些家長們不為意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心靈上面的長久傷害。那是因為:

1. 在家長面前孩子本就自卑,若再常聽家長的貶低和質疑,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就無從建立了。

2. 當家長輕視孩子、嘲笑孩子時,對孩子是排斥的,而不是靠近的,對親子關係的損害非常嚴重。

3. 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會學習家長的榜樣,反過來瞧不起家長的某些言行。

那麼,為什麼家長會這樣呢?很多人都可能會說,這是我們不懂得表達愛,或者這是我們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而且,心理學家也表示,當孩子有不當言行的時候,我們會不喜歡、不高興,擔心孩子長此以往將來變壞 ... 這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因為這種擔心,從而認為教導孩子、糾正孩子的過程出現憤怒、焦慮等情緒是正常的話,那就錯了。因為對孩子貶低、嘲笑,已經不是正常該有的情緒了。

或許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處世態度。貶低、蔑視、嘲笑,對應的是尊重、重視、同情。只有對一個人非常疏遠、毫無關聯的時候,只有對這個人充滿了反感、憎恨的時候,只有當這個人言行不當我反而獲益的時候,才會表現出蔑視、嘲笑等。因此,對自己的孩子都能夠蔑視和嘲諷,說明家長的妄自尊大、冷漠、不屑於搭理孩子等等特點真的是根深蒂固了,他們一定不僅對自己的孩子,對其他人也是這種態度。這樣的情緒狀態,若是長期如此,必須要認真地反省和徹底地改變自己。

但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改變呢?

1˙ 警醒,自助,尋求幫助。有一部分家長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過度並轉移、宣洩在了孩子身上。一個人若長期沉浸在某一種情緒中,如煩躁、敵意、恐懼、焦慮等,這就成為了一種心境。擁有某種心境,就意味著常常會情緒大爆發,自己無法解釋、無法控制。

偶爾幾次對孩子情緒轉移或發洩沒問題,但是若常常面對孩子控制不了情緒,總是發火、牢騷滿腹或者委屈壓抑狀態等等,自己一定要警醒,及時想辦法自助,或者考慮找專業的心理諮詢或治療人士來幫助解決。

2˙ 人有情緒很正常,注意不要矯枉過正。一些家長,害怕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害怕孩子學自己的樣子,因此努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儘量扮演溫柔、包容、大方、善良的樣子,無論孩子怎麼錯、怎麼調皮都要求自己嚴肅、認真不發火。

其實,如果孩子的言行真的冒犯了我們或他人,真的有錯,我們表現出憤怒、失望等情緒並對孩子批評、責備,是非常正常而且應該的行為,孩子會因此而明白自己的言行造成別人如何的反應,自己與他人的互動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否則,孩子無法確切知道自己的言行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觸到了什麼樣的底線,他也就無法從家長這裡進行恰當的「社會學習」。

那麼,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反應過度了,該怎麼辦?若孩子被我們當成了宣洩情緒的物件,我們當然會內疚、後悔。其實,我們教育孩子的最佳狀態當然是我們能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把孩子當替罪羊或情緒垃圾桶。但大多數人很難一下子就做得到。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反應過度了,我們去補救也還來得及。

認錯

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向孩子承認自己言行過度。但是別忘了,一定是有個什麼事做的導火索。對於那件您認為孩子確實有錯的事,要堅持您的看法,承認的是自己的反應有些過分。如果這樣去解釋,會讓孩子明白,他的某些行為會引起他人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這是在增加孩子對自己、對他人的瞭解。承認自己言行過度,就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所在,認錯與道歉是兩回事。而且,認錯不是什麼有損面子的事情,反而能夠以身作則教孩子去承認自己的過錯呢。

溝通

接下來,我們要瞭解一下孩子的感受。當家長剛才有過度的言行和情緒時,我們及時問問孩子「你害怕了嗎?還是很生氣?還是委屈、羞愧、怨恨?」我們要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承認孩子的這些情緒是由剛才的互動引起的,我們要承擔責任。這樣做,孩子的情緒和反應會得到家長的理解,也有了釋放的機會。

道歉

做完第二步,我們可以道歉,為自己不恰當的反應造成孩子的困擾而道歉。如果一上來就道歉,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梳理和接納,孩子還會誤解家長的動機,以為你就不該管我,我做錯了的事你也不應該生氣等等。而且一上來就道歉,也會逼迫孩子原諒你,讓孩子更加委屈,讓孩子學不會去平衡和梳理好自己的情緒。

 
 
今日相關新聞
不能用成人標準衡量孩子行為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