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火龍每年會在中秋節前後三天舞動,穿梭銅鑼灣大坑的街巷。
放大
 
元朗花炮會景巡遊
放大
 
盂蘭勝會通常會蓋搭戲棚上演「神功戲」,但有師傅擔心這種搭棚技藝未來會失傳。
放大
 
(明報製圖)
放大
 

其他新聞
時事漫話:本港樓價持續上升
圖看天下:羅冠聰遇襲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時事議題:文化遺產留名手藝難留

【明報專訊】港府在2006年開始研究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6月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括粵劇、涼茶、大坑舞火龍及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等。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項目,是否就代表能永垂不朽,發揚光大,還是仍難以承傳呢?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部分)

?七姐誕?

七姐誕又稱「七夕」或「乞巧節」。相傳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後來該日成為少女祈求刺繡巧手和如意郎君的節日。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曆七月初六晚開始,未婚女子會在家中或街頭巷尾的空地「擺七夕」,向牛郎織女星焚香禮拜。

?天后誕?

香港漁民人數漸少,但被視為海上守護神的天后仍廣受擁戴。香港沿海鄉民和漁民建廟供奉天后,祈求風調雨順,魚獲豐收。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后誕,香港各區天后廟都有慶祝活動,以元朗花炮會景巡遊及西貢大廟灣慶典最受矚目。

?盂蘭盛會?

盂蘭又稱中元節,香港人俗稱「鬼節」。傳說農曆七月鬼魂可以來到人間,部分市民會在路邊焚燒紙錢香燭,超度遊魂。盂蘭勝會可分為「本地傳統」、「潮州人傳統」、「海陸豐/鶴佬傳統」和「水上人傳統」4類。香港潮人盂蘭勝會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各締約國應在社區、群體和相關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下,確認和確定境內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編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要符合資格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該項目必須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再創造,為社區提供認同感。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括480個項目,2015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會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措施,包括以首份清單為基礎,編製「代表作名錄」。政府指「代表作名錄」可讓政府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時,在分配資源和採取保護措施時訂立緩急先後次序。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2017年2月就10個建議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諮詢公眾,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士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以及戲棚搭建技藝。

◆作用

提供資助

政府每年預留1000萬元撥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運作和落實非物質文化保護及推廣工作的經費。民政事務局設立了粵劇發展基金。另外民政局長轄下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亦有資助大澳傳統龍舟遊涌,建造龍舟及神艇。政府亦鼓勵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等非官方機構,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主辦單位提供經費支持。

推廣宣傳

教育及推廣活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其中一項主要工作,包括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及定期舉辦展覽、講座、公眾參觀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亦會舉辦展覽宣傳推廣活動,如公開講座、研討會、工作坊、傳承人示範、出版書籍及實地考察和導賞活動,由專家帶領參加者到不同地區考察。政府亦有向旅客推廣香港的傳統節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存資料

在研究方面,政府委約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進行「長洲太平清醮口述歷史計劃」。康文署轄下博物館對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和記錄,當中包括打醮、廟會、宗族儀式等節慶和儀式,以及傳統手工藝。香港公共圖書館亦在2014年建立網上資料庫,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概要資料供市民查閱。

◆局限

資金不足

有指官方提供資源不足,大部分主辦非物質文化節慶活動的單位要自行尋找經費及贊助。例如大澳楊侯誕期間,居民會在楊侯古廟對岸搭建戲棚,並在河涌上加建臨時竹橋,成為寶誕特色。然而居民捐款及商戶贊助有限,2015年起已把戲棚移師到大澳龍田h舉行,取消搭建竹橋。

後繼乏人

時任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2013年6月在官方網誌撰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豐富〉,提及普查發現本港多個「主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他舉例指漁民的嘆歌、客家人的竹枝詞,另外還有山歌、哭喪歌、古琴製作等之承傳人已是最後一代。

◆香港的中華文化傳統節日傳承(見圖)

■模擬試題

◆資料A:報道節錄

長洲太平清醮當日有不少食店沒按傳統守齋戒,有賣海鮮的餐廳店員說:「你食齋便整齋你食,你食肉便整肉你食,我有權賣。」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主席翁志明說,因為蠔沒有血,長洲人傳統以來視蠔為齋,但有血的魚則不是「齋」而是「雜」,故魚蛋是葷食。出售魚蛋及焗蠔的小食店東稱「世界會變」,食齋的人自然不會光顧他們的魚蛋。店東又說,2017年生意額較2016年增近三成。

部分食店則堅守傳統,茶餐廳東主傅先生說,過去3天都休息,醮日開門只售飲品,不太擔心生意,「一年有365日,節日(守傳統)洁A盡量做到就做」。

對於太平清醮期間守齋安排,不少到訪巿民都說不清楚,鄺先生笑稱:「係咩?我]中午仲食鰴蔔Jw!」又說若一早知道,會遵守傳統。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客座教授鄭培凱認為,傳統文化因時代變化而產生變異,甚至只能部分傳承,是無可奈何的歷史現象,但因商業考慮而犧牲或扭曲文化傳統習俗,是絕對不可取的手段,他強調文化傳承的真諦是尊重前人的創造,不可抹殺前人對文化的貢獻。

◆資料B:評論節錄

長洲的太平清醮,常被視為香港傳承傳統文化活動的「成功例子」,「成功」的指標在於活動能「發揚光大」,吸引大量遊客,帶來經濟效益。而「成功」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長洲相對孤立的地理環境,令當地社區團體的強大組織力和凝聚力,未有在現代化城市發展下被削弱。

此外是政府的旅遊發展部門,也看中太平清醮活動吸引眼球的內容加以宣傳,如搶包山、飄色巡遊等,吸引大量本地和海外遊客到長洲遊玩消費,經濟上有利可圖。

——張銳輝,〈文化保育,勿只以經濟效益為先〉,《明報?通通識》,2017.04.06

◆資料C:評論節錄

當傳統宗教被目為迷信,而城市化亦令地緣關係改變,與宗教密切相關的古文化漸被唾棄,儀式難再有凝聚力,只剩下形式而變質。飄色的轉換正是如此,傳統人物的神聖脫落,換上時政人物,正反映儀式對象由鄉村變成全港,娛樂及教化作用貌似保住了,核心的祭祀及地緣功能卻消失了。更甚者政府為保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把宣傳重點放在飄色、搶包山這些面目全非的環節上,說穿了只是在保護形式而非內涵,故大眾關心的也只是諷刺了誰,與認識傳統這個保育原意愈走愈遠。保護傳統,似乎只是學者志士的工作。

——葉雨舟,〈飄色針砭時弊 商業化的結果?〉,《明報?語文同樂》,2016.05.13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A,試分析不同持份者對遵守傳統的態度及背後的價值觀。

2. 參考資料B及C,分析保育傳統中國節日在現今香港社會面對的危和機。

◇延伸回應題

3. 有人認為「申請文化遺產有助傳統節日的傳承」,你同意嗎?

■相關概念

商品化(commercialisation)

文化承傳(cultural heritage)

傳統習俗(traditional custom)

文化保育(cultural conservation)

傳統價值觀念(traditional value)

[通通識 第457期]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議題:文化遺產留名手藝難留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