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市場需求影響報業的運作,印刷版報章如何繼續營運,並捍衛傳統新聞價值,是業界的一大挑戰。(路透社)
放大
 
電影《焦點追擊》改編自真人真事,以美國《波士頓環球報》記者追查神父性侵醜聞的偵查報道為題材,於2016年獲頒奧斯卡最佳電影。該報時任總編輯稱,電影惹人關注,在於它真實反映記者鍥而不捨的調查精神,而在互聯網即食洪流及報業不景氣下,民眾仍期待記者向有權勢者問責,偵查報道依然有其存在價值。
放大
 
Delayed Gratification每季出版一次,捨棄追求快速的新聞,主打深度報道,以呈現重要事件蘊含的意義。
放大
 
獨立媒體(香港)2018年初聯同「社區新聞眾籌計劃」宣布啟動眾籌,活動需要開支35萬元,當中5萬元由獨媒承擔,目標眾籌30萬元,首階段集中培訓社區新聞記者,第二階段資助出版社區報,每月1期並印刷至少1萬份。
放大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概念解碼﹕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聖火節 扮戰士
國有特色:聖火節重返維京時代
新聞焦點:光呼吸減慢植物生長
答案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火星庫﹕新聞商品化 激發媒體新可能

【明報專訊】我們正活在處處受市場經濟影響的世代,媒體公司當然也不例外。在市場化下,屬商業組織的媒體公司,製作新聞以效率和速度為先,大大衝擊了傳統新聞價值。可是,這種市場主導的媒體運作是唯一的模式嗎?近年,小火子發現地球人開始思考辦媒體的其他可能,無論是商業主導或民間自創的媒體,都在慢慢改變地球的傳播生態。

■瞬間看地球

傳統媒體的挑戰

香港報章開始較受市場主導可追溯至1990年代。簡單來說,新聞就像商品,受市場的供求關係影響,媒體公司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獲取更多的收入和利潤,製作的內容便要滿足讀者的需求,調節自身的風格。於是,報章以偏激的內容吸引讀者眼球,例如夠「爆」的標題、色情圖片、煽情的新聞故事等。傳播學者稱此現象為「小報化」,擔心市場化會衝擊新聞的專業操守。

為什麼叫「小報」?在西方社會,我們可以根據報章內容把他們分為「大報」(Broadsheet)和「小報」(Tabloid)。所謂大報,就是版面比較大,內容較多關於社會大事、政治經濟新聞的報章。相反,小報版面較小,內容以大眾化的題材為主,例如是八卦新聞和一些政治味道較輕的故事。

市場化改變新聞行業

市場化另一個影響是壓縮了新聞製作的周期,大大改寫新聞行業的規則。在網絡時代,傳媒可以隨時在網頁或社交媒體專頁發布新聞,由於沒有印刷的限制,「死線」(deadline)由固定的一條變成無限條。傳媒為了追求速度,提高新聞製作的效率,大幅縮短新聞的生產過程。現在我們滑一滑手機,可見facebook上的傳媒專頁每天發出數十則帖文,讓人目不暇給。快有什麼好處?比其他傳媒快一步把消息刊登,便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獲得更多的點擊率,而點擊率是商業客戶評估一家傳媒讀者多寡的指標,點擊率愈高,商業客戶愈願意付費刊登廣告。

回頭再看傳統新聞提倡的價值——報道真相、維護人權和公平公正等,往往需要新聞工作者悉心安排採訪、花時間撰稿、查證資料。市場化加快新聞的製作周期,絕對是對傳統新聞價值的巨大挑戰。

■瞬間看地球

獨立媒體

近年漸多了人提及「獨立媒體」,相信地球人對此並不陌生。不過,所謂的「獨立」是指什麼呢?

獨立媒體(independent media)又稱公民媒體(citizen media)、另類媒體(alternative media),一般是指獨立於政府、傳媒老闆等政經勢力,並可補充主流媒體以外的角度和資訊。台灣的例子有報道社運的「苦勞網」、關注生態的「環境資訊中心」,香港則有「香港獨立媒體網」(獨媒)。

填補主流空白

獨立媒體在香港興起,一方面與主流傳媒老闆的資金來源、廣告收入愈來愈多屬中資有關,引起中資控制新聞消息的疑慮,包括要求抽起個別新聞;另一方面旨在填補主流傳媒的空白。以獨媒為例,它表明「獨立於政權、財團與政黨對媒體的支配和壟斷」,因此不接受任何大財團和政黨資助,資金來源包括民間組織贊助、市民小額捐款等,並期望「為日趨單一化的言論和思考模式,帶來新的氣象」,獨媒設有「社運」、「動物」等新聞分類,都是主流傳媒較罕見的欄目。

現時地球人都愛用社交平台、隨手一部手機拍片,在網絡上發布資訊相當容易,傳播門檻某程度上降低了。不過,獨立媒體及記者的隊伍日益壯大的同時,它們如何把關新聞質素,對主流媒體又能否構成衝擊,都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瞬間看地球

慢新聞(slow journalism)

當地球迎來全速前進的時代,「慢活」主張反而應運而生。你有沒有想過,連新聞都可以「慢」?英國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的英文創意寫作系資深講師Susan Greenberg於2007年提及「慢新聞」一詞,她在英國政治文化雜誌Prospect發表文章〈慢新聞學〉,指出現時基本資訊愈來愈容易獲得,但新聞需要時間等待和尋找。

以慢打快 深入報道

Susan Greenberg所指的新聞是深入報道。隨虓s聞傳播的速度不斷加快,營運24小時新聞台、即時新聞是常識吧!可是,高速往往犧牲質素,新聞資訊偏向零碎甚至錯漏。因此,慢新聞強調新聞質素重於速度,追求深度,例如2011年創立的Delayed Gratification是首本以「慢新聞學」作招徠的英國新聞雜誌,有別於主流傳媒在新聞發布上「搶先」,它選擇「追尾」。以2014年索瑪(Soma)採礦場倒塌為例,當傳媒開始淡忘事件之際,該雜誌重返這宗土耳其史上死傷最嚴重的礦場災難現場追蹤報道,跟進賠償、工作環境安全等後續問題,發揮監察執政者的「第四權」角色。

慢新聞以「慢」與世界的「快」抗衡。活在網速驚人、資訊氾濫的今天,你要來一客「慢新聞」嗎?

■知多點

四成市民不信社交媒體

浸大傳理學院2018年11月發表《香港媒體數碼發展報告》,該學院高級講師李文指出,雖然近年網上媒體數目大增,但其影響力未有同步上升。逾八成受訪市民從電視獲取新聞資訊,其次為「電子版報紙」。李文稱,不少受訪者使用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卻不相信其內容,兩者有矛盾,歐美情G相似,有待探討。院長黃煜補充,近年有「後真相」現象,資訊中加入情感或價值觀等,令部分市民質疑資訊是否可信。另外,研究中87.4%受訪巿民沒有透過付款形式獲取新聞資訊,李文認為付費的內容要深入、較獨特才能吸引市民。

文:火星媒體 Mars Media Academy

[通通識 第561期]

 
 
今日相關新聞
火星庫﹕新聞商品化 激發媒體新可能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