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元預約費以為診金 客戶投訴揭價格欠透明
【明報專訊】消委會的研究報告亦發現,遙距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價格和服務資訊透明度不足,有5個商家在客戶註冊帳號或查詢前均未有提供收費資料。有投訴人透過遙距醫療平台預約私院並支付400元「診症費」,惟完成診症後再被平台多收550元費用,而之前所付的是「預約費」,不滿該平台誤導。消委會建議業界提升市場透明度,主動公開與價格相關資訊。
消委會去年6至7月以問卷訪問400名遙距醫療使用者及440非使用者,73%曾使用遙距醫療的消費者不止一次使用此類服務。在253名消費者中,最常諮詢的疾病是普通感冒或流感,佔77.5%,其次為咳嗽,佔45.8%;在317名消費者中,44.5%認為未能做身體檢查是遙距醫療的最大障礙。另外,消委會2020年至今年6月接獲7宗與遙距醫療服務有關投訴,最常見投訴是未有提供服務或退款,佔57.1%。
病情適用遙距醫療否 欠劃一標準
報告發現,19個經桌面研究及查詢的服務提供者中,一個商家未有明確指明網站上列出的費用是否包含藥物運費。有投訴人用遙距平台預約私院的遙距醫療服務,並支付400元,事主當時以為是診症費,但診症後平台再收取550元,費用包括診症、藥物和藥物送遞服務;投訴人指該平台網站沒明確說明400元是預約費,認為對方可能誤導。
報告亦發現,3個商家未有在其網站或回覆查詢時說明適合或不適合使用遙距醫療的情G,其餘16個亦未有普遍標準,例如有遙距平台表示「頭暈」適合使用遙距醫療諮詢,但一間私醫卻表示不適合;另有5個商家無清楚說明周末或公眾假期會否提供藥物送遞服務。消委會認為各商家有不同標準時,病人或感無所適從。
消委會建議業界主動公開與價格相關資訊,例如服務條款、退款和藥物送遞安排等,並建議在診症前做身分認證。至於消費者應何時選擇遙距醫療,消委會主席陳錦榮認為視乎個人取向,建議醫生和病人做遙距醫療前,最好先面對面診斷,特別是需服用處方藥物時。
(消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