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涉數據私隱 律師籲遵「最小必要」避觸法律紅線
【明報專訊】機械人應用日益廣泛,但相關法律規範仍在起步階段。泰和泰(深圳)律師事務所早前發布《機器人產業法律白皮書》,提醒業界關注數據與私隱等問題。泰和泰高級合伙人廖懷學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以心理陪伴機械人為例,雖具安撫與陪伴功能,但背後涉及龐大的數據收集,若處理不當,極易觸碰法律紅線。
需用戶同意 設撤回機制
他指出,企業必須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只能收集與服務直接相關的資料,並取得用戶明確知情同意;若涉及心理健康資訊或生物特徵等敏感個人資料,還須單獨授權,同時應提供便捷的撤回機制。聊天紀錄原則上不宜用於模型訓練或與第三方共享,以免帶來二次風險。企業亦須建立常態化合規自查,隨時根據法規更新調整技術與策略。
倘因算法損心理 或須負責
若服務對象涉及未成年人,風險更為敏感。廖懷學強調,相關數據須有更嚴格保護,包括驗證監護人身分、取得監護人同意,並設置防沉迷與家長監護功能。他補充說:「陪伴類機械人不能提供診療諮詢或醫療結果解釋,且必須明確提示生成內容不可作為醫療依據。」若因算法偏差或系統缺陷導致心理健康受損,企業或須承擔侵權責任,判斷關鍵在於是否履行合理注意義務。
面對兩地市場 須雙重合規
此外,心理機械人企業同時面對內地與香港市場,必須做到「雙重合規」,即在內地要遵循數據出境的合規路徑;香港則須符合透明、告知與保障的《私隱條例》要求。企業可透過簽署標準合同、建立跨境合規治理框架等方式,以降低法律風險並應對監管變化。
(深圳機械之城系列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