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吃黑木耳螺螄

[2015-08-15]

不必害羞,令人痛苦又難以啟齒的痔瘡不只是平民百姓的獨有。號稱八風吹不動的大文豪蘇東坡也長年為痔瘡所惱。他曾和好友程正輔通信吐訴痔瘡之苦:「舊苦痔疾二十一年,今忽大作,百藥不效 。」

法國皇帝拿破崙,更在壯年28歲時患上痔瘡,這個來自「背後」的敵人不僅時時刻刻讓他坐如針氈,更別想要騎馬上陣征戰了。甚至英國作家梅森( Phil Mason)在他的書《拿破崙的痔瘡》(Napoleon's Haemorrhoids)中認為,或是痔瘡發作使得拿破崙在滑鐵盧之役戰敗。

坐如針氈,有苦難言
「坐如針氈,有苦難言」恐怕是形容得到痔瘡後最貼切的話了。在肛門的周邊有大量的結締組織,主要的功能就是讓你能夠隨心所欲的「收放自如」。當組織腫脹、發炎,就變成了惹人惱怒的痔瘡了。

得到痔瘡的機會有多大呢?來自墨西哥Luis Charúa Guindic學者的研究發現,年齡是關鍵的因素之一。在20歲之前通常不會「少年得『痔』」,隨著年紀漸長,得到痔瘡的風險也就越高,約莫到了50歲,就會有一半的人會遇到那位 來自背後的敵人。

如果你平時缺乏運動,而且又有少纖維的飲食習慣,再加上你又是長期坐著的職業,那麼你得格外當心了。因為以上都是得到痔瘡的高危險族群。此外,準媽媽在懷孕時,由於子宮壓迫腹腔的靜脈系統,因此痔瘡也成了在懷孕的晚期常見的症狀之一。

痔瘡的英文「haemorrhoids」來自於兩個古希臘字的組合,分別是「haima」(意指:出血)和「rhoos」(意指:流出),顯示流血是痔瘡很顯著的病徵,甚至有時會血流不止。雖然曾有痔瘡血流不止而導致貧血的案例,但畢竟仍是少數。

在古代醫療未發達時,痔瘡的發作更是煎熬至極,蘇東坡曾言道:「雖知不能為甚害,然痛楚無聊兩月餘,頗亦難當」;民初的大文學家,胡適在日記裡也提到那糾纏多年的宿疾:「到濟南之日,我就覺得肛門左邊起一硬塊,有點痛苦。早上,還只有一個桂圓大,吃完飯匆匆回家,面已失色。肛門的腫,大於早晨三倍,痛得很利害」。而拿破崙皇帝的處境可比這兩位文學家更慘了,堂堂名將豈能因痔瘡而高掛免戰牌?只得吃止痛藥勇赴職戰場了。

古今中外的治療方式
因為痔瘡伴隨人類的文明許久,自然也就有一些有效的療法留傳下來。遠從古希臘時代,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有兩種治療的方法:A)用絲線紮住患部;B)或是用火燙的烙鐵燒掉痔瘡。幸好現代醫學已將後者淘汰,免得讓我們還得要飽受 「火燒屁股」的酷刑。不過療法一直沒有太舒適,就算到了拿破崙時代,當時是把嗜血的水蛭放在肛門的附近,讓水蛭吸食血液以消除那令人不快的「腫脹感」。

反觀中醫就舒服多了,講求從補氣養身做起。《本草綱目》記載:黑木耳有「性平,味甘,善能涼血止血,治療便血、痔瘡」之效。而螺螄則可「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治脫肛、痔漏」。而蘇東坡先生不只為了痔瘡忍痛斷酒肉,也自創了食療的食譜:「黑芝麻去皮,九蒸曬,茯苓去皮,入少白蜜為麵。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多日,氣力不衰,而痔減退。只吃此麵,不消別藥,百病自去,此長年真訣也。」

讓我們把時間快轉到現代醫學。痔瘡若是病情沒有嚴重到需要動刀,則可以採用高纖維飲食、正常排便來改善病情。發作時可以坐在裝滿熱水的臉盆上至少3分鐘,或者局部塗抹的軟膏;這種藥劑通常包含血管收縮劑或麻醉劑等物質,也能有效舒緩不適。

要是需要動手術,現在還有自希波克拉底時代就流傳下來的橡皮圈結紮法,以及紅外線熱燒灼療法等。近來還有一種新的微創手術,先利用超音波找出患部的動脈,再將血管結紮;根據研究,這種微創手術的效果和傳統手術一樣好,且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術後出血的後遺症。

預防勝於治療,如廁時不使用電子產品或閱讀;如廁後使用濕式衛生紙、充足的運動以及高纖維的飲食組合,都能預防痔瘡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