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招教你防暑熱

[2015-09-03]

甫踏出家門已覺暑氣逼人,熾熱高溫加上灼臉的陽光,讓人多站在戶外片刻也頓感暈眩不適,也難怪一小把隨身小風扇賣得成行成市。事實上,香港夏季高溫屢創新高,每年也有不少中暑個案,人們為消暑降溫各出其謀,回到基本步,預防暑熱也有學問,了解更多自然有着數。

1.中暑者可以不出汗
在酷熱環境下,人體體溫上升,正常身體機能會自然地作出生理調節來降溫,譬如增加排汗和呼吸次數,然而,當周遭溫度上升,加上自身身體製造熱能,如運動或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令身體受熱過度,過熱的結果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其中包括體溫調節機制失靈,進一步加劇體溫上升,因而增加出現中暑高熱(heat stroke)的機會。不過,有別於其他中暑種類,中暑高熱患者會逐漸減少或甚至停止出汗、皮膚變得乾燥、炙熱;脈搏急速及微弱、呼吸亦逐漸加快;暈眩、神智混亂甚至不省人事,患者體溫更高達攝氏41度,情況嚴重者需即時送院治理。

2.大量出汗應備電解質飲料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又可視為中暑高熱的前期,通常是因為大量出汗以致嚴重脫水,在馬拉松長跑者、運動員、紀律部隊人員和建築工人身上很常見。熱衰竭徵狀包括頭暈、疲倦、作悶、口渴、嘔吐、心跳加快、肌肉抽搐等,若身體繼續加熱,溫度調節系統便會失效,容易出現中暑症狀。家庭醫生林永和指,在高溫環境下劇烈的體力勞動工作會導致大量出汗,身體同時損失大量鈉鹽,此時若大量飲用清水,反而令體內細胞水腫,肌肉發生痙攣(heat cramps),若然準備進行大量出汗的活動,建議同時攜帶清水及電解質飲料較理想。

3.預防有法
(一)避免在早上十時至五時期間進行戶外活動,且不宜過度劇烈,應量力而為。
(二)戴帽或撐傘遮擋太陽;穿通爽及淺色衣服有助身體排汗及加快散熱;
(三)活動前飲用足夠水分,並避免飲用濃茶、咖啡、酒精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四)帶備大量清水或電解質飲料,定時補充水分,如每10-15分鐘補充150-250毫升水分,如出現口乾、無汗出及小便呈深色或黃色等症狀,已反映身體可能水分不足,切忌十分口渴才飲水;
(五)定時在皮膚或頭部灑水,或帶備濕毛巾抹身降溫;不時到樹蔭下或涼亭休息,例如每小時休息10分鐘;
(六)切忌玩到忘形,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結伴行山,以便不適時有照應;
(七) 在室內盡量打開窗戶,利用風扇或空氣調節以保持通爽涼快;
(八)中暑前期徵狀包括口乾、作嘔、嘔吐、呼吸困難、心跳快、頭痛及頭暈。

4.室內運動空氣要流通
別以為戶外活動才會中暑,其實室內運動也有中暑危機。林永和解釋,中暑其中一個成因是身體「散唔到熱」,有些室內運動場的冷氣系統、通風設備不完善,以致場內空氣不流通。人們運動時,體溫自然會上升,若然周遭環境翳焗悶熱,有機會加劇體溫上升。「記得有次在室內運動場打波,那兒環境比較侷促,半途已感覺有異樣,突然感覺疲倦、嗜睡、『後尾枕』感痛楚,已心知不妙,因運動會製造熱能,當身體熱能無法被排走,體溫又持續上升就容易中招。」若運動期間感不適或輕微中暑,應立即停止活動,往陰涼或通風地方坐下休息,適量補充水分,直至情況改善。

除了日間的炎熱氣溫可引致中暑外,即使晚上於戶外運動也有機會中招。林永和表示,在台灣曾試過有長跑手於晚上練跑招致中暑。「當白天的溫度高達攝氏34、35度,就算入夜戶外溫度也有攝氏31度,這是因為白天地面吸收的熱能到晚上還未能消散,如於晚上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遇上狀態不佳的話,仍有機會導致中暑。」

5.誰人易中暑?
長期病患者(如患心、肺、腎、糖尿病、癌症等)、長期服用藥物人士,如血壓丸、精神科藥物等、剛有身體不適者、過胖、長者、兒童、孕婦因為散熱功能較差,均會增加中暑機會,乃屬高危人士,長期病患可因中暑而出現失調或誘發併發症。潮濕、空氣不流通的室內環境也會令人中暑,尤其是長者,故對於獨居長者需多加留意。

6.別用酒精為患者抹身
如果懷疑自己中暑,應如何處理?首先,將患者移至陰涼的地方,盡快替其降溫,方法包括︰以冷水為患者抹身、為患者搧風以保持清涼、放冰塊於患者頸側、腋下及腹股溝令身體降溫、為清醒的患者補充水分;如患者出現發冷現象,應停止為他降溫。要注意的是,別使用酒精為患者抹身降溫,在未回復完全清醒時,切勿讓他飲食。若患者皮膚發熱及潮紅、出現神智不清、語言混亂、步履不穩、全身痙攣等,嚴重可致命,通常需要接受深切治療搶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