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新模架

[2016-02-03]

心臟病是本港第二號殺手,平均每年有六千人因不同類型的心臟疾病去世。其中有五至六成是因為冠心病而導致心肌梗塞死亡。香港每年有逾萬名病人需接受導管介入治療(即通波仔)及搭橋手術,但隨着心臟病年輕化,病者一生中或需多次進行「通波仔」手術,而普遍採用的傳統金屬滲藥支架,長遠或妨礙第二次植入。最新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BVS),則可自然溶解,更有助血管回復自然舒張,估計將成年輕病者的治療首選。

減血管栓塞風險
現時心臟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即通波仔)及搭橋手術,而「通波仔」普遍植入金屬滲藥支架,支架在術後會永遠停留在患者體內,限制血管自然舒張的功能。加上金屬支架長遠或刺激血小板而使血塊積聚,有較大機會引致支架內栓塞等併發症,故醫學界近年研發出全吸收型生物血管模架(BVS),在術後半年會開始慢慢溶化,一般三年至五年後會完全溶化及自然吸收,不但令血管回復彈性,更有利減低遠期併發症。

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何鴻光解釋,最新一代的全吸收型生物血管模架(BVS)主要由聚乳酸製成,在首三至六個月不會溶解,確保血管支撐和有助藥物滲透。待血管回復支撐能力後,才會慢慢分解,讓身體自然吸收,令血管回復自然運作。BVS不會如金屬支架一樣,成為心血管的永久枷鎖。這項新技術在全球已獲得多項研究支持,在上年10月所舉行的第廿七屆經導管心血管治療學術會議中,發現新技術的安全性和成效已和傳統金屬支架相若,而日本和國內的多項研究亦反映術後出現心絞痛及粥樣斑塊的比率較低,加上可自然吸收的特點,期待成為治療冠心病的新趨勢。

配合心臟病年輕化
其實全吸收型生物血管模架的出現,正正回應了心臟病年輕化的趨勢。何鴻光表示,以往的冠心病病人以六、七十歲居多,但隨着香港人物質愈加富裕,加上西方飲食文化和壓力因素,令心臟病年輕化,他有不少病人都是四十多歲便要進行第一次「通波仔」手術,日後有需要進行多次心臟手術的機會較高,而BVS便能減低日後對二次植入的影響。

「不要以為勤運動、飲食均衡,心血管便一定健康,其實心血管疾病有時未必會有明顯的病因和先兆。我曾有一位病人只有四十多歲,男性,經常運動,膽固醇等各項指數亦正常,沒有任何徵狀反映有心臟病。後來他因朋友心臟病發離世而心生警惕,特意前來進行心臟檢查,卻發現心臟有血管嚴重收窄,閉塞率愈九成。由於年紀較輕,故接受BVS植入手術,現今恢復狀況良好。」何醫生建議男士在四十歲後便進行詳細電腦掃描心臟血管造影檢查,報告正常仍需年年體檢;女性則於五十歲後亦開始檢查,減低突然病發的機會。

期待技術改善
雖然BVS能完善傳統金屬滲藥支架未竟之處,不過何醫生亦認同BVS仍有改善餘地。首先由於BVS是新技術,醫生的技術和熟悉程度也會影響療效,根據其臨牀經驗,他認為在手術時同時使用血管內超聲波加以輔助,對療效有正面影響。其次全吸收型生物血管模架始終質料較厚,較難進入較幼細的分支血管,其長度、闊度及可擴張程度亦有不少限制,故血管鈣化嚴重的病者未必適用。何醫生期望BVS能進一步普及並有更多長期研究,使支架發展更趨成熟,物料製造和技術得以改善,價格亦有望下調。

香港使用BVS進程
2011年6月 - 瑪麗醫院(15人)及威爾斯親王醫院(6人)參與

Absorb Extend的BVS研究
2011年10月 - 歐洲批准使用
2014年2月 - 醫院管理局正式批准公立醫院使用
2015年尾 - 約有2500名病人植入BV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