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小秘密:一天眨眼2萬次

[2011-08-04]

最新統計通過數據揭開了一些人體部位蘊藏的小秘密﹐包括驚人的眨眼次數﹑廣闊的視野度數﹐還有超凡的視覺效果。

  最新統計通過數據揭開了一些人體部位蘊藏的小秘密。

  人體所獲得的信息80%來自視覺

  人類擁有五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也就是所謂的“五感”。雖然人類可以從眼睛、耳朵、鼻子、皮膚、舌頭等處獲得信息,但是可以取得最多信息的,就是視覺。在借助“五感”所獲得的信息中,大約有80%是來自視覺,還有10%是通過聽覺取得的。

  人類的視野200度左右

  人類在動物之中屬於視野較為寬廣的,但還是輸給馬和狗。以單眼而論,人類左右方的視野大約為160度,兩眼同視可以看見200度左右的范圍。至於上下方的視野,上方為50度、下方為70度,合計約120度。左右200度的視野大約也可以看見一點點斜后方的事物。然而當我們正在開車或做其他類似的事情時,視野會變得非常狹窄。例如,以時速60千米開車行進時,視野會減少到30度,若時速增加到100千米,則會低到隻剩10度。

  一天眨眼2萬次

  為了保護眼睛,在眼球的上下側各有一個“蓋子”,這就是眼瞼。我們稱極短的時間為“瞬間”,瞬的原意是眼瞼上下接觸,也就是指“眨眼”。

  眨眼通常是兩眼一起的動作,而且是在無意識下發生的。成人的眨眼次數一分鐘約20次。如果從一分鐘眨眼20次、一天16小時醒著來計算,人一天大約眨眼19200次。當心情不平靜時,眨眼的次數會增加;而當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時,眨眼次數則會減少。

  一天流淚1152微升

  說到“淚”,腦海中就會立即浮現悲傷、懊悔時所流出的淚水。但不僅僅是這些時候,一年從頭到尾,淚水都不停地流出。關於淚液的分泌量,研究報告顯示以一天清醒的時間為16小時計算,一天會分泌1152微升的淚液,累計一年也不過是420毫升左右,隻有一罐啤酒的量。但即使是這麼少的量,淚液對眼睛而言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淚液流過眼球表面時,有10%~20%會蒸發掉,其余的淚液會經由淚囊流到鼻淚管,從鼻子裡排出。

  肉眼可識別顏色約160種

  人類通過視網膜裡三種視錐細胞的作用,能夠感知到各種顏色。視錐細胞分為可以有效捕捉藍光、綠光、紅光特性的三種細胞。各種視錐細胞可以捕捉光的波長,將信息傳入腦中以辨別顏色。

  光的波長差異可以被感知為顏色的差異。人類可以感受的光線波長為380~780納米的范圍,此范圍的光被稱為可見光。其中,400納米左右為紫色;500納米附近為綠色;700納米前后為紅色。人類隻能感知到固定范圍波長內的光線,因此能夠識別的顏色也有限。

  人類可以識別的可見光顏色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基本色,以及這些顏色的中間色,大約有160種顏色。

  鼻水每天流1升

  在空氣中,混雜著塵埃和細菌。一旦吸入空氣,這些東西就會進入鼻子,因此鼻子擁有排除塵埃和細菌的裝置。在鼻子的入口處生長著鼻毛,較大的灰塵會先在這裡被擋住,而小的灰塵則交由鼻腔處理。鼻腔中有黏膜的隆起(褶皺),黏膜上覆蓋著細小的纖毛,而黏膜表面則分泌著源源不絕的液體,分泌量一天可以高達1升。也就是說,鼻水會不斷地流出,維持鼻子內部的濕潤。

  在鼻腔黏膜上密布著細小的血管,當冷空氣進入鼻子的時候,血管會擴張,讓溫暖的血液流入,將空氣加溫。鼻子扮演著空氣濾清器和空調的功能。

  耳朵最熱時29℃

  人類的體溫幾乎都保持在一定的溫度(37℃左右),但是並非身體所有部位都是一樣的溫度。會接觸到外面空氣的部位,例如耳郭(耳朵外側的部分稱為耳郭)、鼻尖、指尖等,會比其他部位的溫度低。這些部位在大熱天也隻有29℃。而形成體溫的熱能,則是由於骨骼肌肉、肝臟、呼吸系統等運作,以及血液循環全身所產生的。但是耳朵、鼻子、手指等身體末梢部位,由於容易散熱,因此也會有冰冷的現象。所以當手不小心碰到燙的東西時,為了降溫會抓住耳朵(耳郭)。

  噴嚏的速度為時速160千米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英國的唐娜·葛瑞菲絲(1969年生)從1981年1月13日到1983年9月16日總計979日之間,持續打著噴嚏。據推測,她在第一年大約打了100萬次噴嚏,一分鐘內大約要打2次。

  打噴嚏是為了要驅走黏附在鼻腔黏膜上的有害物質而產生的防衛反應。在空氣中,混雜著塵埃、細菌、化學物質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這些東西若是進入肺部,會形成呼吸障礙。侵入鼻子的異物,會被鼻腔黏膜黏住,再通過鼻腔纖毛的動作(蠕動),將異物運往鼻孔的方向。

  當異物再度侵入鼻腔,而又附著在鼻腔黏膜上時,則會刺激鼻腔。當刺激的感覺傳入腦部,為了將異物排出體外,腦就會命令鼻子大量吸氣后,再一口氣將空氣送出。這就是所謂的噴嚏,此時所產生的氣流,時速可高達160千米。

  為健康每口嚼30下

  用餐的時候,每一口食物你咀嚼幾次呢?從以前開始,我們就一直被要求細嚼慢咽。食物借由牙齒咬碎,混合唾液,並以舌頭攪拌,就會轉化成容易消化的形態送至胃部,所以好好咀嚼有助消化,而且是咀嚼愈久愈好。不過這可不是要大家隻能不斷咀嚼,究竟要咀嚼多少次最適當?

  細嚼慢咽對於防止肥胖也有功效,此外,由於咀嚼可促進唾液分泌,唾液中所含的舌下腺荷爾蒙,可預防糖尿病、動脈硬化。而唾液也含有過氧化酶,可以防治癌症。

  根據實驗,將多種致癌物質加入唾液中,過氧化酶的作用是可以一一消滅毒性,而消毒的時間約需要30秒。以咀嚼一次為1秒來計算,如果是考量防癌效果,則一口至少要嚼30下為佳。一口嚼30下,也是治療肥胖症的方法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