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誤學習(一)

[2016-08-09]

世上第一位吃河豚的大概是個短命鬼,某天,他捉到一尾外形奇特的魚,然後拿來 sashimi,一吃之下:「Oishii!大家也來嘗嘗這個啊!」所謂手快有,手慢冇,搶到魚吃的都異口同聲:"Oishii!"話口未完,帶頭食魚那位仁兄突然怪叫一聲,口吐白沫便死了,其他人也跟着逐一倒下,頃刻便全體氣絕身亡(註:以上劇情純屬創作)。手慢冇魚吃的見狀,都倒抽一口涼氣,從事件中,他們學會了:一)河豚有劇毒,會食死人;二)但牠必定十分美味。

話說當日有一名少年,他目睹遇害者死前痛苦的樣子,於是立志要克服河豚的毒,以造福人類。十年磨劍,少年練得一手絕世刀功,宰魚不沾血,讓毒血與魚生徹底分離。功成之日,他依法弄出一客河豚刺身,然後嘗了一口:「Oishii!人間美味,莫過於此!」興奮之際,少年突感腳下一軟,便頹然倒地,在死前一刻,他終也明白有毒的原來不只魚血。

如是者,憑着視死如歸的熱血和精神,料理達人們嘗試將河豚不同部位切走然後逐一試食,經過無數的壯烈犧牲,他們終也辨認出有毒的包括魚血、魚眼、魚肝和魚卵,只要小心把這些器官除去及不要沾到魚肉,河豚其實可以安全食用。就是這樣,大和民族便在生與死的夾縫中創造出一道傳奇菜式:河豚刺身定食。

屢試屢敗,屢敗屢試,從撞板中汲取教訓,只要鍥而不捨,遲早也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便是試誤學習(Trial and error)。今天,我們能以科學方法預知試驗的結果,但在物理、化學與統計學仍未成熟的年代,試誤學習是人類開發新科技唯一途徑,而所謂古人的智慧,便是靠試誤一點一滴地累積出來。

在河豚毒的例子中,試驗失敗的代價是即時及顯而易見的,但換了害處並不明顯譬如要長期吃才會致病的食物,單憑試誤學習實在不足以識別它們出來。同一邏輯,聲稱要持之以恆的養生食療,試誤學習又能否作為其成效的依據? 留待下回分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