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天氣忽冷忽熱,抵抗力差的人,身體往往適應不了這種急劇變化。此時,感冒人群增多,喉嚨疼、發燒等症狀明顯。立夏過後,隨著雨水的增多,濕度也增大,食物容易變質,胃腸道疾病增多,表現為腹痛、拉肚子、嘔吐等。春夏之交該如何養生保健?
春夏之交,天氣忽冷忽熱,抵抗力差的人,身體往往適應不了這種急劇變化。此時,感冒人群增多,喉嚨疼、發燒等症狀明顯。立夏過後,隨著雨水的增多,濕度也增大,食物容易變質,胃腸道疾病增多,表現為腹痛、拉肚子、嘔吐等。春夏之交該如何養生保健?
女性別急著穿短裝
春夏之交,溫度上昇明顯,但天氣還是會忽冷忽熱,專家建議在這種天氣變化無常的季節裡,衣服不要脫得太快,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子,更要注意保暖。
專家介紹,中醫講究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養生應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調整。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人是恆溫動物,及時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物,這樣才能保護身體。專家提醒,此時要注意下身保暖,特別是那些愛美的年輕女性,且不可過早地穿短裙、短褲或露臍裝。因為下身受涼後,容易導致痛經、白帶增多、盆腔炎等疾病的發生。長期寒冷侵襲,會導致身體氣血不暢,引起痺證,如酸麻脹痛、活動受限,老了就會越發體會到疾病的痛楚。
早睡早起多運動
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養陽,強調早睡早起。專家介紹,春夏之交,太陽出來比較早,6點天就亮了,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在這時候起來曬曬太陽,可以提升人體內的陽氣。熬夜容易傷陰,在此階段不要熬夜,最好在晚上11點前就睡覺。此外,還要重視午間小憩,減少機體消耗。
專家表示,春夏之交最好多動動,不要久坐,動則生陽,只有運動才有陽氣。但在運動的時候,要注意天氣的變化,運動方式要根據個人體質和喜好決定。專家推薦“快步走”運動法,每次堅持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平時沒有時間的話,可以在周末走一走。
另外,體育鍛煉要避開正午太陽的直射,注意減少運動量和出汗量,防止過度疲勞。外出時應開始塗用夏季防曬用品,戴好太陽鏡及遮陽帽,做好對紫外線的防護。
“省酸增甘” 飲食宜溫熱清淡
專家介紹說,春夏是陽氣生髮的時候,養生應與自然相應。專家建議飲食方面以吃溫性食物為主,食物宜逐漸轉為清淡,可酌情吃苦瓜、苦麻菜、馬蘭頭、菊花葉等苦味蔬菜,既能清熱,又富有營養。同時,還需要特別注意營養素的充足攝取,優先選擇食用營養豐富的天然食品,除水果、蔬菜、酸奶和豆類,堅果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
立夏後,人體腠理開洩,出汗較多,要注意補充水分,最好是多飲涼開水。專家強調說,儘管天氣逐漸變熱,但尚未進入高溫期,不可過量飲用清涼飲料,以免損傷陽氣。
按摩拍打溫補陽氣
專家介紹,春夏之交,還可以通過簡單的自我按摩拍打以溫補陽氣,方法如下:
拍打背部
熬夜或者勞累時,可採取拍打法和捏脊法。拍打法是手指併攏,掌心部位中空,從肩頸部位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捏脊法是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提起背部脊柱兩側的皮膚和筋膜,從腰骶部位向上捏到頸項部。拍打法和捏脊法各反复操作3至5遍,每天1次。
按摩湧泉穴
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於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係。刺激湧泉穴有益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腳心,然後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腳心,搓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著搓揉各腳趾100餘下。經常搓揉此穴還有助緩解手腳冰涼症狀。
按壓肝臟排毒要穴:湧泉穴。
這是人體最低的穴位,如果人體是一幢大樓,這個穴位就是排污下水管道的出口,經常按揉它,排毒效果明顯。湧泉穴位置在足底的前1/3處(計算時不包括足趾),這個穴位比較敏感,不要用太大的力度,稍有感覺即可,以邊按邊揉為佳,持續5分鐘左右即可。
按壓肺臟排毒要穴。
有利肺臟的穴位是合谷穴,位置在手背上,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這個部位,用力按壓。
按壓脾臟排毒要穴。
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內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該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鐘左右,兩腳交替做。
按壓肝臟排毒要穴。
這是指太衝穴,位置在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中。用拇指按揉3~5分鐘,感覺輕微酸脹即可。不要用太大的力氣,兩隻腳交替按壓。
按壓心臟排毒要穴。
這是指少府穴,位置在手掌心,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按壓這個穴位不妨用些力,左右手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