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失眠 三招鬆弛運動

[2012-07-25]

睡眠與飲食及運動,同樣對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有專家稱,身心問題與睡眠會相互影響,處理不當形成惡性循環將威脅個人健康,提醒巿民勿依賴藥物入睡,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改善失眠。

撰文:郭慧嫻

攝影:葉漢華

圖片: Getty images

人生約三分一時間於睡眠中度過,但對於睡眠,我們其實所知不多。著書《Sleep》探討睡眠問題的英國牛津大學神經科學教授Russell Foster最近訪港。他在書中分析,人類睡眠時,腦部於不同的睡眠周期會產生不同作用。一個睡眠周期需時約九十至一百分鐘,即每晚約經歷四至五個循環周期,其中分為非快速眼動期(Non-REM,NREM) 和快速眼動期(REM),前者可再分為一至四個階段。

入睡後,我們會先經歷NREM,順序進入第一、二階段的淺睡期,再進入三、四階段的深層睡眠(由於熟睡時腦電波為大型緩慢的電波,故此階段又稱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之後才進入第一個REM睡眠,又稱做夢期。然後再到下一個NREM及REM交替循環。

睡眠模式與生俱來

各人都有自己一套睡眠模式,究竟什麼因素決定睡眠時數、最佳的入睡時間?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副教授鍾家輝說,睡眠生理時鐘為與生俱來且具規律性,但後天因素如生活環境、工作需要等亦可阻礙及改變時鐘的運行。

他說,睡眠生理時鐘主要受制於腦部傳遞信息系統及體內荷爾蒙分泌,例如昏昏欲睡時,腦部會減少接收外界信息或阻礙信息傳送至大腦,減低外界對人的影響, 產生睡意; 腦部組織松果體(Pineal Gland) 所分泌的褪黑激素(melatonin),可輔助睡眠。此外,腦下垂體附近的「視神經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具有自然節奏規律控制生理周期功能,「年幼時各人已經有自己的睡眠模式,出生數月後已可強化」。

腦部受損 生理時鐘

衞生署去年4月的一項調查發現,57.6%香港人的平均睡眠時間為七至八小時,35.5%少於七小時。鍾家輝說,睡眠模式和時間因人而異,若要知道自己的先天睡眠需要,可嘗試於兩周內、在不受工作等環境因素影響下,根據睡意進睡,自然睡、自然醒,兩周內應可償還平日積累的「睡眠債」,從而找到本來需要的睡眠時數。

不過,倘若因中風、腦退化、柏金遜症等腦部疾病,令視神經交叉上核受損,睡眠時鐘的強化程度將降低,睡眠時間較以往分散,時鐘變得紊亂而出現不規律的睡眠時間,甚至失眠。

何謂失眠?

睡眠時身體是在活躍狀態下休息和回復體力,長期失眠不單影響工作表現,對個人的心身健康做成巨大障礙。感到睡眠不足也許是主觀感覺,但失眠也有客觀定義:

入睡困難:在牀上超過三十分鐘未能入睡

無法熟睡:睡眠中途醒來超過三十分鐘

過早睡醒:較慣常早起超過一小時

睡意不退:睡醒後恍如沒睡過一樣

日間功能:受明顯影響

(每周有三次或以上其中一種上述情況,且情況持續一個月以上即可界定為失眠。)

衞生署2008年進行的睡眠調查,訪問了逾2,000名十八至六十四歲人士,發現12.5%受訪者在訪問前三十日內,每周三次或以上出現入睡困難、12%曾間歇性乍醒或無法熟睡,10.1%有過早睡醒和醒後難以入睡的情況。

失眠的心理治療

安眠藥是廣為人知解決失眠的方法,但長期用藥或會對藥物產生依賴。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註冊護士黃錦儀稱,以藥物治療失眠是否好方法,不能一刀切的評論,因藥物治療有其價值,與非藥物療法比較,兩者並無牴觸。

復康會早前進行一項認知行為治療原發性失眠成效研究,邀請了七十九名原發性失眠患者參與。參加者接受治療前、後及完成治療後一個月,中心社工或護士會評估他們的睡眠狀況。結果發現,參加者的平均入睡時間由約五十二分鐘,縮短至二十三分鐘,而平均睡眠時間增加了一小時四十分鐘,顯示認知行為治療有效改善失眠情況。

黃錦儀稱,認知行為治療分別從認知及行為問題着手,前者主要針對失眠的有關負面想法,後者則透過睡眠衞生教育、放鬆運動及睡眠限制等療法,改善相關的睡眠行為習慣。

改變思想

認知治療的目標是改變患者對睡眠的概念,包括個人想法及對睡眠的誤解。患者可能因擔憂失眠造成的後果(如影響工作表現和健康),增加睡眠壓力。誤墮思想性睡眠陷阱,卻要強逼自己放鬆,便愈來愈難入睡。

黃錦儀說,大部分人對睡眠壓力的警覺性低,以小組式治療,透過同輩或同路人分享經歷和互相支持,比較不同的失眠情況,可從中獲得正面回應及認同,以及有渠道抒發失眠困擾,緩解睡眠壓力。

去除陋習

另一方面,糾正導致失眠的錯誤行為,亦可幫助患者提升睡眠質素及改善失眠。治療方法包括:

1. 建立規律性:混亂的生理時鐘及不規律的就寢時間,會干擾睡眠模式導致失眠,應盡量固定就寢時間,重建作息規律有助改善失眠。

2. 改變生活習慣:除了吸煙和飲酒,缺乏運動也會影響睡眠質素。運動可加速新陳代謝增加分泌褪黑激素和荷爾蒙安多酚,有助紓緩肌肉和精神緊張。

3. 睡房環境:按個人需要而轉變,例如黑暗環境有利睡眠,但部分人可能對黑暗恐懼而需裝設夜燈,昏暗環境提供的安全感反而有助睡眠。

4. 睡前盡量放鬆:睡前會思考或記掛翌日工作日程可令情緒緊張,睡前做放鬆運動有助入睡。

5. 睡眠限制:針對容易睡醒或難入睡等情況,如晚間經常起來如廁者,睡前避免過度攝取水分及鹽分。
黃錦儀表示,失眠者可透過睡眠日誌,紀錄數周至一個月的睡眠習慣,包括何時起牀、就寢、睡眠中途醒來次數、醒來多久、午睡習慣、睡醒後的精神狀況等資料,從而評估實際的睡眠時間,有助分析失眠問題。

-------------------------------------------------

睡眠迷思

Q. 睡眠時一定會做夢?

A. 英國牛津大學神經科學教授Russell Foster指出,人無法避免於睡覺時做夢,而且在NREM及REM的睡眠階段時都有機會做夢。不過,在REM睡眠的做夢時間會更長、夢境內容更複雜、生動和豐富,多數人只記得REM期間的夢境。他稱,夢境幾乎都是視覺經驗,很少涉及味道或氣味。若一出生便失去視力,夢境便會透過聲音、觸覺和情感感受而產生。

Q. 閉目養神可補充睡眠?

A. 不是。閉目養神時大腦仍然活躍於接收外界信息,並非睡眠時的「休息」狀態。因此不能補眠。

Q. 數綿羊有助入睡?

A. 失眠原因包括腦部仍活躍於思考或受情緒影響,數綿羊有助分散思考惱人的事或緊張情緒,有助入睡。但若果愈數愈增加未能入睡的恐懼,則適得其反。

-------------------------------------------------

鬆弛運動:三招四式

第一招:深呼吸手輕放在兩旁肋骨上,深呼吸,鼻吸口呼,以手感應肋骨及肺底部的擴張,吸氣後保持五秒才呼出, 重複五個循環。

第二招:頭頸運動下巴收入,低頭向前,至後頸肌肉有拉扯感覺,並靜止五秒。然後將頭部擺向左肩方向,靜止五秒,右邊重複相同動作。

第三招:收緊放鬆
第一式: 肩膀向上縮起,靜止三秒,再向下拉,靜止三秒,然後重複。

第二式:雙手伸直放兩旁。握拳時呼氣,五秒後放鬆,同時吸氣,然後重複八至十次。

-------------------------------------------------

金字塔式療法

鍾家輝指出,失眠的處理方法可視為金字塔式治療。

底層:認知行為治療。外國有研究證實它有效而且並不昂貴。但他認為,西方人對自我的心理及情緒認知感受較東方人高,因此這療法對港人是否適用尚待大型研究證實;

中層:藥物治療。褪黑激素及安眠藥等藥物治療雖然有效,但對治本幫助不大;

最高層次: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的合併療法,但合併療法的成效目前有待研究證實。

至於哪一種療法適合哪些失眠人士,醫學界目前未有定論。

-------------------------------------------------

選枕頭的學問

合適枕具可令人安寢無憂,否則睡醒起來隨時「厲頸」。註冊脊醫及物理治療師何應輝指出,人體的脊椎從側面觀看,頸椎和腰椎向前凸,胸椎向後凸,共有三個生理正常弧度,這弧度靠脊椎附近的肌肉和韌帶維持。不正確的脊椎弧度可引致脊骨錯位,出現骨刺增生、肩頸膊痛和坐骨神經痛。

枕頭作用是承托頸椎,維持頸椎弧度,選擇枕頭時應以保持頸椎弧度為準。

睡覺時為保持頸椎正常弧度,枕頭高度要適中。何謂適中?何應輝稱,首先量度枕頭受壓後的厚度,受壓後的高度宜與肩膀高度相同,一般成人仰臥時頭部壓着枕頭的高度約為十厘米,側睡時約十五厘米,小童的枕頭厚度會稍低,頸部肌肉較厚或頭重者,可選較硬身的枕頭。

巿面上有不同形狀設計及物料的枕頭,何應輝認為有弧度曲線設計的枕頭較佳,能加強承托頭頸,令頸椎與脊椎保持直線,更可改善打鼾的問題。

他提醒,仰睡時,枕頭的弧度應能完全承托頭顱和後頸為佳,肩膀落在床褥。一般枕頭應每兩至三年更換,以防枕頭變形影響承托力。購買時最好親身一試,單憑用手按壓感覺承托力未必合適。

此外,側睡者使用攬枕承托腳部可防止腰部扭曲,減低引致腰椎錯位及腰痛風險。而牀尾放置攬枕墊高雙腳,有助減輕下肢水腫和疼痛,改善下肢動靜脈的血流狀況。

硬牀褥不合時宜

另一方面,牀褥的作用是承托脊椎應有的生理弧度,讓脊椎附近的肌肉和韌帶能放鬆休息。何應輝表示,傳統認為「牀愈硬愈好」的想法已不合時宜,太硬的牀褥會令腰部懸空,腰部脊骨及肌肉會因未能得到適當承托而出現痠痛。不過,若牀褥太軟則不能承托較重的臀部,使腰椎下墮,猶如睡在吊牀,令脊椎肌肉不能休息而可能導致勞損、拉傷甚至脊椎移位。他認為,軟硬適中的牀褥能順應身體線條給予適當承托,由於人體重量集中臀部,此位置的承托力應較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