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一個暫停掣

[2019-09-24]

著名的喬‧ 卡巴金教授(Jon Kabat-Zinn)提出,靜觀(Mindfulness)可以培養七個態度:

初心(Beginner's Mind)、不作判斷(Non-Judging)、接納現狀(Acceptance)、信任自己(Trust)、保持耐心(Patience)、不拚命強求/ 改變(Non-striving)、 放下(Let it go)。

以下介紹使用靜觀的態度經營親子關係的一些做法。

教育應該幫助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用我們的初心、不作判斷地看到和聽到真實的孩子,而不是大人價值觀裏「應該」的孩子。人往往擅長做喜歡的事情,因做擅長的事情而獲得自信和成功。

吉莉安‧ 琳恩(Gillian Lynne)是Cats 等大型音樂劇的編舞。她6 歲時坐不定、成績差,媽媽以為是多動症,帶她去看醫生。醫生建議靜觀Gillian 的情形,離開診室並播放音樂,發現她隨音樂翩翩起舞,如魚得水。醫生說,你的女兒沒有病,她是一名舞者。如果我們要求魚爬樹,不但埋沒魚的游泳天分,也可能窒息魚的成長。家長要做孩子的「伯樂」,發掘孩子的天分、愛好和優點,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的人生。

透過問題看到孩子需要
孩子在成長過程會遇到很多問題,透過問題看到孩子的需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女兒3 歲時很喜歡哭,一哭就是幾分鐘,哭聲很大,令我覺得心煩,忍不住推開她,等她哭完再睬她。但我愈推開她,她愈哭得淒涼。有一次我試探性地問她:「你哭的時候,希望我做什麼?」她說:「希望你攬着我。」於是我們達成君子協定,以後她哭,我會馬上攬着她,溫柔地說:「媽媽愛你,不要哭了。」然後開始倒數:10、9、8、7…1,因為她得到了她需要的關愛,十秒之內便停止哭泣,回復平靜。

安撫自身焦慮 及時充電
任何強烈的情緒表達,多是因為孩子的需要和擔憂未被滿足。家長需要接納孩子們的情緒,將「不要嬲」變成「我看見你嬲,我們和你的『嬲嬲』朋友談談吧!」把情緒變成我們的朋友,才能更好安撫情緒,找到問題的根源。

家長焦慮是在應試教育和競爭社會壓力下自然而然的產物,可能包含多種複雜情緒——惋惜自己過往的不如意、對孩子和自己表現失望、責怪孩子不合作、對孩子前途擔憂、對更好生活嚮往等等。如果焦慮處理不當,再加上因工作或家務疲憊不堪,很容易情緒失控,傷及孩子。

父母需要一個「暫停掣」,及時休息充電,然後繼續投入生活和工作。每當我覺得自己快要失控時,會向孩子們請假:「我太累了,要立即睡覺充電。」他們總能體諒:「那你休息好了再陪我們玩吧。」家長將自己的辛苦和壓力告訴孩子,他們能學到生活來之不易,體諒和感恩家長的辛勞,甚至轉換角色成為照顧者,用「愛的服務」回報父母。

家長充盈人生是孩子榜樣
孩子不應是家長的唯一,即使全職媽媽或爸爸,也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追求,用充盈的人生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我曾因為常常要出差在外,沒有辦法陪孩子感到內疚。

當我問女兒:「媽媽經常出差,你會不會怪我。」她說:「沒關係,視頻電話可以讓我看到很多地方,况且你又不是不回來。」沒想到她小小年紀便會開導我。我的出差變成孩子們看世界、欣賞媽媽勤勞拼搏的好機會。

曾在臉書看到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有個媽媽表示,如果女兒考不上某名校,「就把她掟落街,然後再自殺」。這種以「愛」為名義盲目拚命強求,將自己和孩子的人生賭在一間學校一條路的狹隘做法,只能是玉石俱焚。希望大家引以為戒吧!

但願天下的父母都好好愛自己、愛孩子,孩子們都能在愛中找到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