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萆薢

[2019-10-07]

痛風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發病以中年男性為多,約佔95%。臨床表現可分為五期:1. 無症狀期:病人僅有血尿酸持續性增高或波動性增高,而無臨床症狀。2. 急性關節炎期:病人常在半夜突然發病,關節疼痛而醒,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困難。3. 慢性關節炎期:多關節受累,發作頻密,疼痛加劇,可伴痛風結石、關節畸型或屈伸障礙。4. 腎結石期:大約有10%~20%原發性痛風病人,併發腎結石,出現腎絞痛、血尿。5. 腎病期:出現間質性腎炎和腎血管性損害,導致腎功能不全,出現高血壓間歇性蛋白尿、尿比重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醉升高等。中醫沒有痛風這個病名,歸屬「痺證」範疇。

原發性痛風,過往認為與進食高嘌呤類食物所致,現在則認為只在屬痛風體質的人,進食高嘌呤食物後,才會引起發病。繼發性痛風常繼發於腎病、血液病、心血管病所引起的血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減少,導致高尿酸血症所致。

從中醫角度來說,痛風這類病人,大多因為濕邪在體內堆積為患,阻礙經絡,經氣受阻,不通則痛,稱為「痺證」,此類證型病人,我喜歡用萆薢。其實古人將這隻中藥命名萆薢,是將其藥效,喻於藥名之中。「萆」字去草花頭,加上「病」字傍,則成「痺」字;「薢」字除去草花頭,變成「解」字,兩字合而成為「痺解」,即解除疼痛之意。

中藥學的教科書,將此隻藥歸類為利水滲濕藥,更準確來說,是利尿通淋,即是這隻藥能透過通利小便,將人體內積聚過多的嘌呤,從小便排出,緩解痺證。但是否所有痛風症都能適用,這又不是。因萆薢藥性微寒,必須屬於熱性痛風,方為適合,這種用藥原則,中醫稱為「辨證論治」。萆薢除能緩解痺證外,還能治理小便混濁,例如清代名醫程國彭所創的「萆薢分清飲」,就是用來治理體內因濕熱而導致小便混濁的名方,組成藥物是:萆薢、黃柏、石菖蒲、茯苓、白朮、蓮子心、丹參、車前子。

黃潤波博士,香港大學中醫內科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兼客席副教授,現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營養學高級文憑課程客席導師,對內外婦科、養生、針灸推拿及西醫藥理均有深切研究。著作《健腦食療》等由萬里機構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