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湊仔不放心?媽媽分離焦慮作怪

[2019-11-12]

相信很多父母對分離焦慮這個詞語並不陌生。孩子一般在大約4 至7 個月開始建立「物體恆存」(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當人或物件不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就等於離開了,他們會對此感到難過,有些會一直哭泣直至想見到的人或物件重現在身邊。大約8 個月至1 歲,他們對與父母分離的感覺會更強烈,會哭喊、往父母身上爬、拒絕其他人的關注等。嬰幼兒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大約到2 至3 歲便會過渡這個階段。

除了我兒子會有分離焦慮,原來我作為媽媽都會出現這個情。有次丈夫主動提出要單獨帶歲半的兒子參與一個歷時大約5 至6 小時的聚會,我下意識地覺得要拒絕這個要求,於是即時提出很多理由,表示擔心丈夫應付不了。丈夫則認為作為全職媽媽的我,已經無間斷地貼身照顧兒子,應該要試着讓兒子獨立,同時讓自己稍微休息一下。面對丈夫的分析我仍舊不置可否,堅持要跟丈夫一同參與聚會。

丈夫問我到底有什麼考慮,不肯讓他獨自帶兒子。的確我對丈夫照顧兒子的信心不是很足夠,但當再認真深思時,卻發現可能是因為自己離不開兒子。

子女給他人照顧 感到內疚
媽媽面對與子女分離時會感到焦慮,特別在子女出生的首年,她們會擔心子女的安全、飲食、睡眠情等等;外出時會十分想念子女,無法專注於要處理的事情或約會上;把子女交給他人照顧時會感到內疚;甚至覺得失去了部分的自己;感到情緒低落、憤怒,或出現災難性的想法。很多時新手媽媽都會經驗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但不一定意識到自己正經歷這個階段。若只得自己獨自面對,嚴重的話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或身體健康。

在面對分離焦慮時有一點很重要,別否認自己正處於這個狀態,接受自己的情緒,明白焦慮源於與子女有緊密的連繫,與子女分開的確會帶來一定程度的不適。讓自己意識並接受不同的照顧者會有不同方法,而嬰幼兒的適應能力會讓自己感到驚訝。讓嬰幼兒有機會接觸不同的照顧者,有助他們建立對群體和世界的安全認知。

與丈夫分享自己的處境,讓對方明白自己的難處和感受。試着為自己的時間表加入「子女」以外的活動,暫時「放下」子女,讓自己的生活得到平衡,對自己和子女都有好處。

暫時「放下」子女 平衡生活
當向自己承認了離開兒子時會感到憂慮,擔心他沒有被照顧好,並接受丈夫可能無法如自己一樣好好照顧兒子,我反而對丈夫的提議有點如釋重負的感覺,決心讓他做一天全職爸爸的角色。一天早上我告訴兒子,爸爸將會獨自帶他參與聚會,兒子最初的反應是不要,當我再重複告訴他時,他開始表示要跟誰「玩波波」,直到他主動提起。

我發現自己的擔憂再減少了一點了,並愈來愈進步。或許,作為媽媽的我和你,是時候要學習讓自己一個人外出走走,並順道為丈夫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學習怎去做一個好爸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