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疫苗會導致血小板減少症、引起嚴重的內出血嗎?

[2021-03-02]

在今期我和大家繼續解答有關新冠肺炎疫苗的疑問。

新冠肺炎疫苗會導致 血小板減少症、引起嚴重的內出血嗎?

有報導謂有人在接種了新冠肺炎疫苗後因血小板減少而出現嚴重的內出血、包括腦溢血而死亡、月經量增多等,令人對接種新冠疫苗存有疑慮,讓我們了解實情。

血小板(Platelet、又稱thrombocyte) 是血液內三種血細胞其中之一,另外兩種是紅血球和白血球,血小板幫助血液凝結、在受傷時發揮止血的功用。 血小板是在骨髓製造的,在血液裏運行,平均壽命只得八至十天,最後在脾臟和肝臟被單核吞噬細胞清除,正常的血小板數量是每一微升(microliter) 的血液有150,000 至450,000 血小板。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 的症狀包括:容易或過量瘀傷( 稱為紫癜、purpura)、皮下細小紅紫色的瘀點(petechiae)、傷口長時間流血、流鼻血或牙齦出血、尿液或糞便有血、月經量多、腦溢血等。

導致血小板減少症的病因包括:

( 一) 減少製造血小板:包括白血病(leukemia) 和其他癌病、某些貧血症、病毒感染( 例如肝炎、愛滋病等)、電療或化療、過量喝酒等。

( 二) 增加血小板的清除: 懷孕; 菌血症(bacteremia、血液中出現細菌); 某些藥物: 例如肝素(Heparin)、奎寧(quinine、又稱金雞納霜)、磺胺類藥物(Sulfonamides)、抗痙劑(anticonvulsants) 等; 溶血性尿毒綜合症(Hemolyticuremic syndrom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等。

至於接種了新冠疫苗而出現的血小板減少症,醫學界認為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引起的,在正常的情況下,免疫系統不會對自體的組織和細胞作出攻擊,但在某些情況下會對自體的血小板作出攻擊和破壞、導致血小板數量下降而出現併發症,免疫系統可因多個不同的病因而出現問題,包括:( 一) 藥物、甚至是一些不需醫生處方的藥物(over-the-counter medications、簡稱OTC 藥物);( 二) 感染、通常是病毒感染,例如水痘、丙型肝炎、愛滋病毒等;( 三) 懷孕;( 四) 自體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 五) 淋巴瘤(lymphoma) 和白血病;( 六) 病因不明:稱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簡稱ITP)。多種疫苗會導致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包括風疹、腮腺炎和痲疹混合疫苗( 簡稱MMR)、甲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白喉破傷風百日咳混合疫苗、流感疫苗等,但發病率非常低,不足以影響接種疫苗的決定。

輝瑞和莫德納兩間製藥公司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所做的臨床實驗,分別有四萬四千和三萬名人士參與試驗,在著名的新英倫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發表研究報告,嚴重的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是罕見的,在接種疫苗和對照組的比例相似,而血小板減少症並不在不良事件之列。截至2021 年2 月8 日,在美國接種了四千多萬劑新冠肺炎疫苗後,聯邦政府的「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簡稱VAERS) 共接獲三十六個血小板減少症的報告,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 的資料,美國每年在三萬五千人中就有一人確診患上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這與美國罕見疾病組織(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Rare Disorders、簡稱NORD)的資料、每年每十萬名成年人就有3.3 人患上這個疾病非常接近,所以,這是疫苗的副作用還是巧合仍有待有關部門確認,而有關部門會繼續跟進。

醫學專家的意見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風險遠比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低,所以,大眾不應以這個原因而不接種新冠肺炎疫苗,若本身患有血小板減少症的人應向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查詢,其他正常的人在接種疫苗後應留意有沒有出現血小板減少的症狀,若出現症狀應盡快求診,及時和適當的治療是最重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