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定國:軟對抗非法律概念 不隨便標籤 衡量準則包括是否誤導挑動對政府國家誤解
【明報專訊】《港區國安法》昨日實施5周年,多名官員近日談及提防「軟對抗」。律政司長林定國說,軟對抗並非法律概念,他個人衡量的準則包括手段涉及虛假、誤導陳述;動機是挑動或誤導市民對特區政府或國家有錯誤理解;並破壞團結解決社會問題的氛圍。資深大律師、行會成員湯家驊向本報稱,軟對抗屬情緒或態度,並非刑事行為,政改失敗是出現軟對抗的重要原因,社會需時慢慢處理創傷。
林定國接受香港電台、《大公報》等傳媒訪問稱,軟對抗好像沒有清晰定義,「要理解這並非法律概念」,相關概念「不是可以隨隨便便用」,將任何行為言論標籤為軟對抗前須深思熟慮。
稱風險在於破壞團結 影響安定
林定國說,他個人測試一個行為涉否軟對抗,準則包括涉及虛假、誤導陳述,意見明顯沒客觀事實基礎,甚至情緒化言論;另外共同動機是挑動或誤導市民,令公眾錯誤理解特區政府或者國家發生的事和政策,產生負面印象。他說,軟對抗的風險是破壞團結解決社會問題的氛圍,影響社會整體安定環境,「是否大家市民所想見鴷?」
政務司長陳國基接受《大公報》等傳媒訪問稱,軟對抗是「鑽法律空子」。他說,並非不准市民批評政府,為改善施政而提意見「無任歡迎」,但企圖令政府操作、運作不了,或挑起反政府情緒,就有所分別。
湯家驊:勿當塌天 毋須用國安法
湯家驊認同官員所稱,軟對抗是一種情緒或態度,而非刑事行為。他談到相關情緒的來源,「我覺得政改失敗是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有很多人感到很失望、很沮喪,特別是2019年的動亂事件,這個創傷是很深,要慢慢去處理」。
湯認為處理軟對抗的方法是循循善誘,關注軟對抗者感不安或擔憂的焦點,「最重要是多與年輕人溝通,了解他們的憂慮、不滿,慢慢可以將傷口痊癒過來」。他說不認為要將軟對抗看成「天塌下來、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社會要處理,而非要行使國安法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