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回覆:特別的學習方式

[2019.05.29] 發表
(leolintang@iStockphoto)

【明報專訊】父母總認為埋首苦讀,就是最正確的學習方式。他們並不明白,多玩三國時代為背景的手機遊戲,可以學習中國歷史;「煲」美、英、日、韓電視劇,可以是學習外語的方式。試引用以下的名言,向父母說明學習方式有很多種,並沒對錯之分。

■韓愈《師說》

聖人無常師

韓愈指聖人孔子並沒有固定的老師,因他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請教學問,而郯子等人德行雖不及孔子,但孔子卻認為「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每人有其專長,有其值得別人學習的地方。下次被問到「成日睇漫畫、睇電視學到曮均v時,就可以引用韓愈的話了。

#今堂數學堂由體育老師代課

■老子《道德經》

道可道,

非常道。

老子認為能夠被書寫、歸納、言傳的道理,便不會是恆久有效的真理。如依照他的看法,即所有記錄在書本堛漯壅恁A也不會是長久真確的道理,那麼就自然沒有學習的必要。不過話說回來,老子這句話又是記載在書中的,按這個邏輯,「道可道,非常道」的主張也未必正確,那麼……好亂呀!

#不斷loop不斷loop

■俗語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中文教科書婺g常收錄古今作家遊歷各地後寫下的詩詞和遊記,如果能夠親歷其境,想必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即使不到外地旅行,也可善用周末多到香港各處走走,用眼見的風景地貌印證歷史、地理教科書上知識。

#不適用於數學科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學會死亡,

你就學會活荂C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的教授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患上重症,在他人生最後數個月,米奇每周二都到其家,請教生死、愛情等疑問,後寫成回憶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故事曾被劇團改編成舞台劇《相約星期二》,由鍾景輝飾演Morrie。他認為生死互為表堙A下次被質疑沒有讀書,可用類似句法:我正體驗缺乏知識的可怕,才能明白學習的可貴。

#飢餓營銷

■農夫《偉大航道》(C君填詞)

細路哥細細個

仲細得幾多年

唔好畀你齔ㄕ~

淨係充滿考試同測驗

《偉大航道》由本地唱作組合農夫成員C君填詞,他用過來人的身分,提醒未來的子女及其他年輕人如何面對抉擇,認為不應被學業全然佔據人生。歌詞亦溫馨提醒:「有幾多功課做都好閒/唔使喊/當你正式上班/先知道乜洏s慘/原來做功課好簡單/做人好難」。

#聽日準時返學

■蔡炎培

我認為

作為一個詩人,

不要讀太多書。

人稱「蔡爺」的香港詩人蔡炎培,在不同訪問中都提到詩人不能讀太多書。蔡爺曾引用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認為重點在「破」一字。因為學習的意義在於消化其中的知識,而不在於閱讀量。詩人的意境或不易企及,但這話還是很「貼地」,至少足以說服父母。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文:韓祺疇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影片撮圖、leolintang@iStockphoto

[語文同樂 第385期]

更多教育
視聽之娛:鳳凰涅槃
【明報專訊】鳳凰是古代文化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稱為「鳳」,雌的稱為「凰」,是為象徵祥瑞的鳥。不過,電影《變種特攻:黑鳳凰》中的「黑鳳凰... 詳情
文化直擊:VR寫作 街頭觀察零尷尬
【明報專訊】即使每天與家人共處,也未必理解對方。同樣,居於社區,不代表能深入書寫社區。深水黤顜{、中三生賀佩儀早前戴上虛擬實境(VR)眼鏡,... 詳情
乜乜物物
【明報專訊】■facebook 曾萯耤]獻主會聖母院書院,中一) 社交平台facebook,又稱「臉書」,現代人下班後最喜歡用來... 詳情
文字青春痘:敬業篇
【明報專訊】所謂「行行出狀元」,全賴各行各業的人努力工作,社會才有好發展。下次看見用心服務大眾的員工,不妨撰寫表揚信鼓勵他們。更正下列的錯別... 詳情
【明報專訊】1. 全力以赴 2. 勤勤懇懇 3. 各司其職 4. 不辭勞苦 5. 克盡厥職 6. 鞠躬盡瘁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