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庫:長輩看媒體 看長輩媒體

[2020.09.28] 發表
疫情下長者未必有能力在網上獲得最新的防疫資訊,需社福機構協助。
美國代表(Ig@baddiewinkle)
日本代表(Ig@bonpon511)
韓國代表(Ig@drawings_for_my_grandchildren)
地球人也來試試這台灣網民開發的「長輩圖產生器」,1秒製作長輩圖!

【明報專訊】提起長輩媒體,大家可能聯想到「長輩圖」或電視這「古老」媒介。不少長輩還會購買實體報章,每朝一邊「飲啖茶,食個包」,一邊讀報紙,跟「數碼原住民」的媒體生活截然不同。長輩和媒體的關係,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必然停留在「古代」,追不上最新的媒介與資訊科技發展?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長輩和媒體的關係呢?

◆火星百科

·數碼原住民(digital native)

·數碼移民(digital immigrant)

身為「數碼原住民」的我們,從小便沉浸在數碼化的環境之中,互聯網、智能手機、電子數碼產品等對我們來說從不陌生,構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對身為「數碼移民」的長者,他們的成長和學習中沒有數碼科技相伴,直至資訊科技隨時代發展才逐漸適應,可算是數碼化(digitization)進程的歷史見證者。

◆數碼鴻溝

新冠病毒疫情期間,網上媒體為不少人接收疫情消息、傳播途徑、預防方法的渠道;在隔離及減少社交接觸的政策下,人與人的親身接觸大減,社交媒體、通訊應用程式等成為社交和聯繫家人朋友的主要工具。

疫情突顯世代之間的數碼鴻溝,如長者與年輕人在使用和接觸資訊科技、數碼產品的機會和能力上有差異。

處於疫情下,長者或要自行利用資訊科技及電子產品,解決社交及接收疫情資訊的需要,然而他們可能面對困難。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5年的調查發現,有近四分之三的65歲及以上受訪美國長者表示,需要別人幫忙設置電子產品,或向他們展示新產品如何操作,只有26%的長者表示有信心自行使用電腦、智能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上網。

本港亦有類似情G。明愛安老服務於2020年7至8月期間,以電話訪問1900名60歲或以上正使用他們服務的長者,近兩成半長者認為疫情嚴重影響他們的社交生活,有一成表示與家人的關係變得更疏離,近六成長者表示疫情使他們的情緒變得負面,如經常擔心、驚慌和困擾。該機構就將活動搬到網上,例如在網上教長者做運動,惟因不少長者缺乏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無法參與網上活動。

◆趨勢報告

數碼電視撈飯

當年習慣「電視撈飯」的長輩,如今也要適應電視數碼化,因為政府於2020年11月30日終止模擬電視(analogue television)廣播,12月1日式進入全面數碼電視(digital television)廣播時代,代表市民不能再使用模擬電視接收本地電視節目內容。經數碼廣播接收的數碼電視畫面質素提升,更可支援各種互動服務,舊時電視畫面出現「鬼影」、「雪花」、長輩要拍打電視以增強信號接收等,將統統成為歷史。

◆瞬間看地球

長者不懂資訊科技?

話說回來,長輩使用資訊科技的普及程度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高,根據政府統計處2019年6月發表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7號報告書》,57.2%的65歲或以上長者擁有智能手機,有使用互聯網的長者同樣超過一半(56.3%)。長者們利用這些資訊科技來做什麼?這些科技對他們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

綜合外國過去一些研究,長者使用資訊科技大多基於以下需要:

.長時間在家

.獨居

.健康狀態

.缺少社交生活/需要適應新社群

.家庭關係

使用資訊科技的用途包括:

.加強家庭關係

.診斷或監察健康狀態

.查詢/閱讀健康資訊

.方便照顧者

澳洲學者Helen Hasan和Henry Linger於2016年發表過一篇有趣的行動研究論文Enhanc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Social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aged care,透過教授長者們使用電腦進行各種活動,發現單單能夠操控電腦這動作,已能讓他們感到很有成就感,其他受歡迎活動依次為發送電郵、上網、玩電子遊戲等。

隨荋摩鉆q話、互聯網等在長輩間愈來愈流行和普及,以往長輩指摘年輕人沉迷上網、智能電話等的情G亦逐漸在長輩間浮現。而且,長者們亦同樣逃不過同溫層、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資訊失序(information disorder)等媒介現象。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在美國的另一項調查發現,較年輕(18至49歲)相比較年長(50歲及以上)的調查對象,較能夠分辨某項陳述屬於事實還是意見。在資訊雜亂無章的網絡世界,長者作為社交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新手」,可能更需要學習媒介與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媒體考古

「長輩圖」考古

說起「長輩圖」,自然想起蓮花、觀音、自然風景,配上勵志、警世語句、「心靈雞湯」等,還有不可或缺的一句「認同請分享」。究竟史上首批長輩圖是怎樣面世的呢?

答案是:原來真的出自一班七八十歲長者的手筆!

有說「長輩圖」出自台灣一些長者的圖片作品。當地會定期舉辦社區長者電腦班、老人大學等的資訊科技課程予銀髮族,長者會學習以基本的圖片軟件製作貼圖、賀卡,甚至動畫等,其中一名接受過當地媒體訪問的課程導師張望豪已年近90歲,所以他們製作的成品被稱為「長輩圖」,確實非常貼切。

儘管「長輩圖」在新生代間帶有貶抑意味,如其設計常常成為戲謔仿作的對象,但我們取笑之餘,更應了解「長輩圖」對長者的意義。身為數碼新移民,完成此圖等於他們有能力駕馭新科技及新媒體,長者以軟件製作圖片,再以智能手機通訊軟件、社交媒體等把圖發送給親友,可說藉此開拓全新的知識和技能領域。還有,這些長輩圖往往傳遞關心和正面信息,亦成為長者表達愛和關心的渠道。如果我們收到圖片時能給予長者正面回應,而非「已讀不回」及批評,將能給長者很大的肯定,幫助消除他們的孤獨感。

面對資訊科技日新月異,雖然長者腦筋也許轉得慢、操控不夠靈活,但他們仍願意不斷學習、不斷適應,這種孜孜不倦的態度,其實所有地球人也應該跟他們好好學習,不是嗎?

■瞬間看地球

全球長輩KOL

誰說長者的網絡參與只是分享長輩圖?以下這些長輩網紅不但受長者歡迎,亦廣受世界不同人愛戴,定會讓你對長輩刮目相看!

美國代表(圖)

搞鬼的Baddie Winkle原名Helen Ruth Elam,芳齡92,連網名也要改成「壞壞的」,更在自我介紹寫下金句:「從1928年起偷取你的男人」(Stealing your man since 1928),因為幽默風趣的性格,加上大膽配色的潮流造型,吸引全球超過300萬名粉絲在Instagram追隨她。

日本代表(圖)

夫婦Bon與Pon喜歡在社交媒體分享情侶裝流行穿搭,配色、造型、生活態度等都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參照對象。

韓國代表(圖)

這對老夫婦Chan和Marina在社交媒體展示才華,Chan負責繪畫,Marina負責文字,定期發布他們跟孫兒生活中獲得創作靈感的作品。

■試一試

地球人也來試試這台灣網民開發的「長輩圖產生器」,1秒製作長輩圖!

文:火星媒體 Mars Media Academy

[通通識 第662期]

更多教育
Road to 5**:Childhood myopia in Hong Kong
【明報專訊】◆News summary Between 2015 and September 2019, the ophthalmol... 詳情
星級例子庫:人口遷移
【明報專訊】■(現代中國) 琱j集團設立的琱j研究院任澤平團隊2020年8月發布中國人口遷移報告,指出剔除自然增長因素後,廣東、浙江年... 詳情
每周焦點:曾遭體罰泰童亡  維權人士爭取兒童權利
【明報專訊】■9月9日(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泰國13歲學生波泰2020年9月初因欠交功課,被教師罰做100次深蹲,結果本已抱病的男生... 詳情
中史結合AR邊玩邊學
【明報專訊】在疫情之下開展新學年,大家都要在家網上學習。有創科公司結合中史及擴增實境(AR),研發出AR中史教育平台,讓大家可以邊玩邊學習中... 詳情
STEAM足[:中史平台學科研
【明報專訊】創科公司IOT Solution,透過研發AR中史教育平台幫助同學有趣地學中史。了解歷史故事和AR平台的原理後,也可學習該公司行...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0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