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應急制 設二級三層框架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多項促進精神健康措施,包括今年底前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向本報表示,委員會已訂出二級三層應急機制的框架,預防、識別和支援有精神健康問題個案,今年底將向政府提交報告,當中亦將制定不同專業人員的分工、角色和培訓要求,並建立轉介機制,也涉及如何在學校、職場等不同場景應用機制。
林正財稱,今次施政報告對精神健康蚞斥以往多,當中制訂精神健康分層護理模式很重要。他說本港料有100萬至200萬人有精神健康問題,但僅400多名精神科醫生,「無可能全靠他們」;其次是過往很多個案轉介失敗,原因包括家長不願意、求醫精神科仍存在負面標籤等,故有必要分層處理。
盼學校職場皆建二級二層
林正財透露,新機制第一級是預防,第二級是識別,找出有需要者就由三層應急機制處理;第一層希望透過社區培訓達至「全民皆兵」幫助輕度個案,第二層由社福機構專業支援中度個案,第三層嚴重個案才轉介醫生等醫療服務。他希望「所有場景都可以建立到二級二層」,做好預防和識別,包括學校和職場。
至於有否落實時間表,林正財說「邊灠筐黕N推出先」,施政報告部分措施亦是新機制的一部分,舉例精神健康推廣大使培訓先導計劃可發揮第一級預防作用,而培訓並加強駐校社工處理學童精神健康問題的能力,則可助第二層工作。
他說,報告將界定不同專業和副專業人員分工和角色,出爐後將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包括與不同專業團體商議,舉例部分普通科醫生有過精神科培訓,可處理部分精神健康問題,但市民未必知,故已開始探討識別做法,如「畀個tag(標籤)佢(醫生)」。
探討共付模式供需要者求醫
林正財亦說,有精神健康問題病人所需跟進時間較長,普通科醫生未必願長期跟進。他提到慢病共治計劃日後將發展為慢病共治平台,最近開始探討日後能否透過平台及政府資助,讓有精神健康問題者以共付模式看醫生。
(2025年施政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