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其他新聞
反佔中撐佔中 醫界撕裂
醫學會政改民調惹激辯 史泰祖投兩票否決
港大民研:18%受訪者曾佔領
京港洽談會改北京舉行
網圖證假字幕誣陷記者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公民抗命 政治概念非法律概念

【明報專訊】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的概念歷史悠久,但同時極富爭議性。港大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指出,公民抗命並非法律概念,而是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概念。

源於19世紀反奴隸制度

參與公民抗命者選擇蓄意犯法,並承擔法律責任,盼藉此突顯某法例或政策的不公義。

確實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梭羅(Henry D. Thoreau)於1848年提出,他甘願入獄以喚醒民眾反思奴隸制度,受他影響的包括印度著名領袖甘地,而概念發展至今,仍極具爭議。

加拿大法官:威脅法律存亡

大律師公會於10月初的聲明中曾提到,公民抗命概念即使在法官之間也極具分歧:在加拿大Everywoman's Health Centre Society (1988) v. Bridges案中,法官批評示威者一邊聲稱尊重法律,一邊「把你們漠視法紀的行為定性為迫不得已的抗爭」,並將責任歸咎政府,「事實上,法律是你們唯一達至理想的工具,你們透過故意不服從法律去尋求改變法律,反而威脅到法律的存亡」。

港終院法官:文明社會印記

但另一方面,賀輔明勳爵(Lord Hoffmann,現任香港終院非常任法官)在英國案例R v Jones (Margaret)案中亦曾指出,「因為認為某些法律或政府的行為不公義,而以違法行為表達信念的人,有時會獲歷史肯定……能包容這種抗爭,是文明社會的印記」,但抗爭者的行為須合乎比例,執法者亦應表現克制,法庭量刑時則可考慮抗爭者的動機。

 
 
今日相關新聞
陳弘毅:佔領損法治可彌補 陳文敏﹕無損市民法治理解
陳弘毅:警不執法不符法治
公民抗命 政治概念非法律概念
大律師公會:集體違禁令侵蝕法治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