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人的飲食中,除了一日三餐,零食也是休閒時必不可少的美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食品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60%以上3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都吃零食;多數成年人聊天、看電視、休閒時也離不開零食。零食雖好吃,但也隱藏諸多隱患,甚至不知不覺中成為可怕的健康殺手。
在現代人的飲食中,除了一日三餐,零食也是休閒時必不可少的美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食品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60%以上3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都吃零食;多數成年人聊天、看電視、休閒時也離不開零食。零食雖好吃,但也隱藏諸多隱患,甚至不知不覺中成為可怕的健康殺手。
不合格食品中,七成是零食
近些年,不合格零食危害兒童健康的例子屢屢見諸報端:2007年,雲南昭通市樂紅村小學的4名小學生,因食用油炸乾吃方便麵中毒身亡;2009年3月,安徽巢湖市無為縣希望小學1名六年級學生,因食用零食「大刀肉」中毒身亡;2009年9月,哈爾濱市雙城市第七小學的3名學生因食用零食「蘭州小辣卷」,出現嘔吐、抽搐症狀。上海媒體也報道,當地有孩子因為食用添加劑過量的零食,從而導致腎衰竭。
生活中的「零食族」大部分是孩子和中青年女性,買零食通常首先考慮是否好吃,卻很少關注質量和衛生問題。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姜微波表示,他領導的課題組曾對北京食品安全辦2008年1至7月抽檢食品進行過分析統計,結果發現,150多個安全指標不合格的批次中,近七成是零食。
零食暗藏四大隱患
為何不合格食品中零食佔的比重如此大呢?姜微波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現在市面上的休閒食品種類繁多,為了追求口感味道、突出外表色澤,容易出現添加劑超標或非法添加等問題。
二是零食行業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既有工廠加工,也有街邊小作坊生產,這使得一些零食行業缺少生產標準。相關部門在製定監管標準時,不可能將所有危害因素列入常規檢測指標,導致市場上存在較多的有害零食。
三是消費者對零食的口味過於側重,安全警惕性不高,也為不合格零食提供了市場需求。不合格零食中含有的有害成分、超標的添加劑都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通過對抽查數據的統計,我們得出了五大最常出現的零食隱患。
不合格食品「黑榜」中都有零食,主要包括:方便麵、各種話梅、杏肉、地瓜乾、菠蘿乾、瓜子、牛肉乾、魷魚絲、海苔、風味腸等。
色素過量
一些食品生產單位為了追求小食品的「相貌」好看,往往過量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比如膨化食品、糖果等。但人工合成色素對人體的風險高於天然色素,消費者如果長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色素含量超標的食品,可能會造成腹瀉等症狀,尤其對兒童的健康發育危害很大。天然色素安全但成本高,很多企業捨不得用。
防腐劑超標
食品防腐劑是保證食品在運輸、儲存時的防腐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化學合成物質。如苯甲酸、山梨酸鉀和亞硝酸鹽等,攝入過多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骼生長,危害腎臟、肝臟的健康。
高鹽、高糖
話梅、豆腐乾等零食中含有大量的鹽或糖,會增加腎臟負擔,並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威脅。在歐美市場上,註明「不含糖」、「不含鹽」的食物會更受歡迎。
大量反式脂肪酸
市場上大部分糕點、冰淇淋、餅乾配料表中都含有「植物奶油」和「植物黃油」,這其中就含大量反式脂肪酸,過多攝入會損害少年兒童的智力、危害心臟,還會導致不孕。
-------------------------------------------------
英國最新研究
一次失戀失去8個朋友
據美國《郝芬頓郵報》最新報道,英國一個自助網站完成的一項在線調查發現,男女結束一段長期感情(失戀或離婚)會失去8個好友。
新調查涉及2,000多名英國男女參試者,男女分別佔56%和43%,年齡在25歲到44歲之間。研究發現,男女分手會導致失去8個朋友:對方的3個朋友、共同的3個朋友和相識之前認識的兩個朋友。新研究負責人、該網站站長舒菲爾德表示,調查令人吃驚的是,性別、年齡和地域等因素並不影響這一結果。
研究還發現,27%的人表示由於擔心失去「柏拉圖式愛人」而掙扎延續雙方關係。31%的人對分手行為表示後悔,原因是分手影響到朋友關係。舒菲爾德表示,很多朋友因為不願當「夾心餅乾」而遠離兩位當事人。49%的人表示,兩人分手後,朋友也更感覺進退兩難。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一項研究發現,失去朋友造成的感情創傷絲毫不亞於失戀或離婚,其內疚感比失戀或離婚更可怕。
-------------------------------------------------
多吃蘋果橙子
降低男性患帕金森風險
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研究人員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經常食用漿果等富含類黃酮的食品可以顯著降低男性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攝入類黃酮最多的一組男性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比最少組低40%,女性攝入類黃酮的量與其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沒有關聯。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對象攝入的類黃酮主要來自漿果、茶、蘋果、紅酒、橙子或橙汁。
類黃酮是一種多酚類化合物,在水果、蔬菜、穀物中廣泛存在。曾有研究表明,類黃酮具有保護心臟、降低患癌風險的益處。美國研究人員今年3月還公布報告稱,多吃富含類黃酮的食品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低。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類黃酮還可以降血壓等諸多益處,在飲食中添加漿果等食品是有益的,不過,他們的研究發現還需要大型臨試驗來驗證。
-------------------------------------------------
日吃40克堅果
減重又護心
除了多做運動,進食堅果亦有助減重及降低代謝綜合症風險。美國一項有超過一萬人參與的研究發現,吃杏仁、榛子、腰果或開心果等堅果人士,他們的體重、腰圍及體重指標(BMI)均較不吃的理想,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較低。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農業中心(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Center),分析了美國13,292名十九歲以上人士於1999至2004年間提供的健康資料,發現每天進食四分一安士(約7克)或以上堅果的人士,他們的平均體重較不吃堅果的輕4.19磅、BMI低0.9,腰圍少0.83吋。同時,他們患上冠心病、中風和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綜合症風險低百分之五。
專家表示,進食堅果有助提升體內好膽固醇及減低發炎指標蛋白的水平,有助預防心臟病等慢性疾病。
研究小組鼓勵民眾多吃堅果,並把它視為健康飲食一部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亦建議每天應吃1.5安士(約42克)堅果。有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營養學院期刊》。
-------------------------------------------------
孕婦超重或過瘦
增懷孕風險
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一所大學一項為期三年的觀測性回顧研究發現,孕婦不論超重還是過瘦,都會增加懷孕風險,包括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嬰兒早產甚至夭折。
此研究分析2007至2009年間3,016名孕婦懷孕情況及其嬰兒資料,她們於懷孕首十周後,按世界衞生組織的體重指標(BMI)分為三組,其中168人屬過輕(BMI少於18.5),2,597人體重正常,251人屬嚴重或病態肥胖(BMI高於35)。
結果發現,與體重正常組別比較,肥胖的孕婦有較高風險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及感染B型鏈球菌,主動選擇或需緊急催生與剖腹生產的比率較高。她們誕下的新生兒較肥胖,出現巨嬰的比率較體重正常孕婦高2.3倍;初生嬰兒出現酸中毒(acidosis)的情況較普遍,圍產期(圍繞新生兒出生前後,包括產前、產時和產後)嬰兒死亡率亦較高。
另外,體重過輕的孕婦,她們較多羊水過少,而嬰兒出生時體重亦較輕。專家認為研究證實有需要進行懷孕前評估,超重及過輕婦女都需被視為「高風險」,嚴重或病態肥胖的更應減重,以減低懷孕及圍產期嬰兒死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