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沙田曾大屋
放大
 
戴偉森老師(右起)和中六生任曉昕、張凱琪分享透過實地考察沙田曾大屋和圍村傳統點燈儀式學習通識的過程。戴sir說,未必每個學生都對文化類活動有興趣,教師可視乎學生的情G安排。
放大
 
教師可提供功課的形式樣辦
放大
 
曾大屋前庭有兩口水井,以前是圍村的食水來源,現時當地的井水只用來養魚。
放大
 
放大
 
戴sir(圖右三)於過去的元宵節帶了5個學生重訪曾大屋觀看「點燈」儀式,學生各自拍下拜祭(圖6)、點燈儀式和訪問村長,製作短片並於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所見所聞。上圖左起為學生衛紀瑜、吳希維、麥嘉銳、戴sir、任曉昕和張凱琪。
放大
 
(圖6)
放大
 
曾大屋的「點燈」儀式。「點燈」即告祭祖先家族過去一年新添男丁,祈求保佑。祀品少不了有燒豬、b(聰明)、蒜(會算術)、芹菜(勤力)、桔(大吉大利)和慈菇(廣東人稱男嬰為「慈菇椗」)等「好意頭」的食物。
放大
 

其他新聞
綠色教室﹕防止極端氣候 你我有責
明報網站 通識系列短片
學生投稿﹕香港近日的民主抗爭
香港不再一樣!
學好通識﹕習慣多角度理解議題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通識實踐﹕曾大屋堛熄Е弇P現代

【明報專訊】「在何等程度上傳統家庭觀念能在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延續?」是通識科「現代中國」單元探究問題之一。沙田循道衛理中學副校長兼通識科教師戴偉森因地之利,教授相關環節時,帶學生到離校約10分鐘路程的傳統客家圍屋「曾大屋」參觀,學生再透過比較今日香港社會狀G,深入認識「傳統家庭觀念」和「現代家庭社會」有何不同、為何不同。

◆沙田曾大屋簡介

曾大屋於1847年開始興建,1867年建成,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古蹟辦在2009年公布的歷史建築評級名單中,曾大屋評分排名第一,除歷史悠久外,也因其建築物集家、祠、堡於一體,完好保留了傳統客家圍屋色彩,是設備一應俱全的單姓家族大屋。其主人採用家鄉廣東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故外形和新界其他圍村不同。該圍村通稱曾大屋,又名山下圍。

●通識活動:比較傳統家庭和現代家庭

1. 考察前準備

?背景知識:

通過香港電台有關曾大屋的紀錄片和其他文字補充資料,讓學生對曾大屋先有基本了解

?分組:

20個學生分成5組,分別循五方面的傳統特色/傳統家庭功能探究:(1)兩性關係;(2)兩代依存;(3)家庭支援;(4)成長教化;(5)結婚育兒

(此五方面皆在通識課程「傳統家庭功能」所提及)

?任務/功課:

參觀曾大屋時,須就自己組別的探究主題,拍攝數張能反映相關傳統家庭功能的相片,回校後查找及剪輯相關新聞報道或圖片,對比舊時和今日的情G有何不同,最後每人繳交一頁簡報(PPT),教師可提供功課的形式樣辦(圖)

?提示:

提供課題「相關概念」,學生可從中選取參觀所見及剪報中分別涉及的概念,例如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享樂主義、物質主義、精神主義、婚姻、道德、倫理觀念、生育率、人口流動性、疏離、凝聚、感情支援、繼承、溝通協作、權威、孝道、人口結構、兩性角色地位、家庭軸心、家聲等

2. 參觀曾大屋

?學生就自己的探究主題,於參觀時拍攝數張能反映相關傳統家庭功能的相片。由於目標明確,參觀過程需時不長;可先通過鄉公所邀約村長作導賞

3. 分組匯報

?學生繳交功課,教師將每人的功課分別存入5部iPad

?學生重新分成4組,每組中5個探究主題各有一人,堂上輪流利用iPad向其他4人展示自己角度的探究發現,例如「傳統」 和「現代」在「兩代依存」上有何不同,又為何會出現這些改變等。如此,每名學生都有分享的機會和責任,也能聽取其餘探究角度。

●延伸活動

若能配合教學時間,可於元宵節時重訪曾大屋,觀看傳統「點燈」儀式。另也可參觀香港文化博物館(距離曾大屋約15分鐘)中的新界文物館,從另一角度看部分已消失於日常生活的習俗。

◆元宵上燈儀式

曾氏後人至今保留每年正月十五(農曆一月十五日,即元宵節),在祠堂舉行「點燈」儀式的傳統,向祖先秉告和慶賀過去一年家族新添的男丁(「燈」為「丁」之諧音),並祈求祖先保佑。同時,男丁的姓名正式載入族譜,日後可享「分豬肉」、建「丁屋」等權益。戴sir引述村長說,近年一些海外出生的男丁,不用特地回港參加儀式,也能「上族譜」。

◆文化博物館——新界文物館

今日的曾大屋保留部分建築,住有曾氏後人,也有外姓人居住;部分住所大門向外開,有別圍村大門一致向內,整體建築形成「圍牆」的傳統。隨族人外遷,時代變化,生活模式早已大不同,能維持至今的傳統習俗也買少見少。

戴sir說若時間充足,可一併預約參觀文化博物館,其常設展覽新界文物館,通過情景和建築物重構,介紹傳統圍村的祠堂、宗族、節慶、婚嫁、食山頭(拜祭)等生活面貌和文化傳統、習俗,從中一窺背後所反映的傳統家庭功能。

文:袁志敏、古晨燕

圖:袁志敏、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今日相關新聞
通識實踐﹕曾大屋堛熄Е弇P現代
師生分享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