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華裔文學論壇 加美中馬代表齊交流
就移民創作翻譯各抒己見

[2019.08.26] 發表
加華作協文學論壇部分出席者合影。(主辦單位提供)

【明報專訊】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早前主辦「第二屆新世紀華裔文學論壇」﹐邀請中國、馬來西亞、美國與加拿大本地的學者作家參加。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探討在地化的創作現象」﹐十多位嘉賓就移民作家的創作、翻譯與作品研究等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少觀點與見解﹐頗具啟發性。

文學論壇在環境清幽、風景秀麗的大溫高貴林西木高原(Westwood Plateau)一會所舉行﹐由「加華作協」副會長青洋擔任司儀﹐執行會長梁麗芳主持。

會議開始前﹐先由古琴家湯月明演奏一曲《陽關三疊》﹔然後﹐由加華作協會長陳浩泉致詞。

他首先指出論壇主題的要旨﹐他認為在地化(localization)事實上也就是本土化﹐海外作家因其移位(dislocation)的現實狀態﹐寫作趨向移居國的在地化可說是自然的發展。他期望大家的探討可帶來新的啟發﹐對作家的創作起到推動與提升的作用。

梁麗芳教授簡述了在地化創作近年在學術研究上的情況。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永久榮譽總會長戴小華介紹了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宗教與文化的社會﹐當地華裔以華文教育為基礎﹐繼而推動華文文學藝術創作與活動。

鄭州商學院文學彭燕彬教授指出﹐海外華文作家的創作特色與異變狀態。西雅圖華裔作家黃鶴峰以她的長篇小說《西雅圖酉長的讖語》的寫作來解讀她身歷的在地化創作。

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創辦主任王健(Jan Walls)教授﹐以王維的〈竹里館〉為例﹐生動地示範了在地化與外地化以及腳踏兩船的不同翻譯﹐加上極具韻味的中英語吟唱﹐令人叫絕﹗曾在台港、加拿大與歐洲多家大學執教的馬森教授簡述了﹐他對海峽三岸文學創作的看法﹐並以他的經歷道出了文學研究著作出版的艱辛。鄭州商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郭曉蘭在發言中稱﹐海外華裔作家從原鄉情結到在地化﹐其創作視野更開闊、積極、主動與自信,而這是一種必然現象。

西門菲沙大學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前中文部課程主任李盈教授把在地化與全球化作比對﹐她舉了英美作家葉慈的詩與喬伊斯的《都柏林人》來加以闡析。

在回應環節﹐還有李燦明、黃冬冬、宇秀、曹小平、梁兆元等人的發言﹐氣氛熱烈。自助晚餐期間﹐大家繼續自由交流﹐欲罷不能。(更多資訊請參閱網站:www.ccwriters.ca 。)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