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科技罪案升25%

[2022.01.24] 發表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張偉豪(右一)表示,電郵騙案常見以相似電郵欺騙收件人,透過警方及港大共同研發的「V@nguard」,可過濾電郵地址,提醒接收電郵的員工小心識別。右二為高級警司黃震宇。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前排左)稱,2021年10月接獲50多宗網店賣家失蹤或無發貨的求助,他稱不少求助人或因嫌麻煩不欲追究。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科技發展為市民帶來便利,惟亦有不法之徒用以犯案。警務處指出,本港2021年首11個月錄得共14,602宗科技罪案,比2020年同期上升25%,其中2021年首11個月錄得512宗電郵騙案,引致損失更佔全部科技罪案近半。

電郵騙案佔3.5% 涉款佔近半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下稱網罪科)總督察張偉豪表示,七成電郵騙案受害人都是中小企業。網罪科高級警司黃震宇稱,電郵騙案金錢損失過去10年都是科技罪案之冠,佔整體科技罪案損失七成。他說大部分犯案手法是利用收件人粗心大意。

電郵地址「o改0」中招

張偉豪解釋,由於中小企電腦保安措施大多不足,欠缺專業人士制訂網絡安全設定,故成為不法分子目標,舉例騙徒常以非常相似的假冒電郵欺騙收件人,如把「l」改為「1」、「o」改為「0」等。此外,亦有騙徒透過公司網頁查看管理層資料、業務性質、合作伙伴等,以寫出極為貼近公司實質業務的電郵,並以一個完全不同的電郵寄出。曾有職員查閱電郵見到熟悉的名字,便沒留意電郵地址並非真確而受騙。

網罪科聯同香港大學研發「可疑電郵偵測系統」(V@nguard),協助中小企自動識別日常生活電郵來往時出現的可疑電郵,防範被騙。港大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姚兆明指出,系統原理是以企業收過的電郵地址對比,企業在電郵伺服器安裝V@nguard後,第一步是企業要建立「已知的寄件者清單」,之後每次出現首次接收的電郵,電郵內容開端會出現紅色警告字句,提示收件人確保電郵真確。員工可列騙徒的電郵為垃圾電郵,日後會自動送到垃圾桶。

香港總商會中小型企業委員會主席楊敏健提醒企業,每當見到「業務伙伴」要求更改付款提示,一定要透過其他方式如電話確認;若不幸墮入騙案,應第一時間報警,聯絡涉案匯款銀行終止付款或轉帳。

.主要相關課題:科技發展與資訊素養.

◆知多點

Q:什麼是科技罪案?

A:警務處網站指出,大部分科技罪案與傳統罪案相似,差別只在以電腦作為媒介犯案。常見科技罪案種類包括:商業電郵、網上購物、網上情緣、社交媒體、網上銀行等騙案;非法進入電腦系統、電腦勒索軟件攻擊以及網上裸聊勒索等。

◆其他科技罪案例子

騎劫伺服器

網罪科2021年9至11月配合國際刑警展開「碩將行動」,網罪科人員移除15部具指揮及控制功能的「殭屍」電腦伺服器及2486部已被操控的「殭屍」電腦設備,也移除1075個釣魚網站。警方亦發現12萬部裝置有潛在漏洞,包括無更新防毒軟件或無升級系統,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已通知用戶並提供安全建議。

此外,有企業網絡伺服器遭不法分子植入惡意程式,利用電腦資源秘密挖掘加密貨幣3個月。網罪科高級警司林焯豪稱此類程式可令電腦效能下降、電力成本增加,嚴重者可拖垮公司資訊科技系統。卡巴斯基實驗室亞洲有限公司香港區區域經理張國保表示,家用路由器及網絡攝錄機常被攻擊,提醒市民要更改預設密碼及定時更新修補程式(patch)等。

騙取帳戶密碼

警方2021年5至12月初接獲逾160宗與PayMe有關的詐騙舉報,涉款188萬。網罪科表示,本地有犯罪集團詐騙PayMe用戶,以電話Cold Call、釣魚手機信息及社交網站帖文扮演銀行職員、事主親友等,訛稱事主帳戶異常,繼而套取PayMe登入帳號、密碼、單次驗證碼(OTP)及交易密碼,登入後將事主帳戶的現金轉到傀儡戶口。

網購詐騙

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2021年10月接獲50多宗涉facebook專頁網購詐騙的求助,涉付款後失蹤或沒出貨。事主分別在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看到詐騙專頁推廣商品的帖文,當表示有興趣購買,網店便會以「facebook Messenger」聯絡,並茈H轉數快、Payme、微信支付等付款。事主付款後沒有收貨,網店亦封鎖事主或失去聯絡。

事主S小姐(化名)認為,騙徒能輕易在facebook落廣告、刪除不利自己的留言等,facebook應對落廣告的專頁加以審查。袁海文指出,《商品說明條例》未有要求商戶必須提供聯絡資料、身分、公司地址等,消費者若遇問題難追討。他認為應修例強制商戶披露充足及可識別資訊,提醒市民網購時應選擇以有網上交易保障的付款方式,例如有爭議交易保障機制的信用卡。

.科技罪案數字(圖)

●模擬試題

(1) 根據資料,指出一項V@nguard系統的功能。 (1分)

(2) 歸納「科技罪案數字」圖表反映的一項現象。 (2分)

(3) 參考資料,就政府如何協助市民預防科技罪案提出一些建議。 (8分)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8期]

更多教育
圖看議題:香港貧窮狀G
【明報專訊】政府公布最新貧窮數據,2020年貧窮人口達165.3萬,按年大增16.2萬,貧窮率23.6%,兩者均為2009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詳情
快問快答:疫苗氣泡
【明報專訊】為應對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政府採取更嚴厲措施推高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率,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將擴大「疫苗氣泡」。疫苗氣泡的具... 詳情
新聞解碼:虎年郵票賀新年
【明報專訊】為迎接虎年,香港郵政將於農曆新年前發售虎年主題郵票及相關郵品,供集郵迷收藏。 ■新聞節錄 香港郵政1月18日推出「歲... 詳情
【明報專訊】1. 12 2. 圖案設計 3. 新設計 4. 相同主題 5. 十二 6. 兔 (本刊刊出的... 詳情
STEAM足[:香港的時間守護者
【明報專訊】慶祝尖沙嘴鐘樓鳴鐘100周年,康文署利用數碼科技還原舊有銅鐘報時聲響,於2021年12月9日傍晚6時首度播放鐘聲。鐘樓內的銅鐘於...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