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點對點: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協助中小企識別日常生活電郵來往時出現的可疑電郵,預防被騙。
(2)˙科技罪案普遍
從科技罪案數字圖表可見,2017年本港科技罪案共5567宗,及後呈持續上升趨勢,至2021年1至11月達14,602宗,升幅約162.3%。此外,2021年首11個月的案件宗數,已較2020年全年的12,916宗高約13.1%。從中可歸納出,本港科技罪案宗數明顯增加,近年本港科技罪案亦愈趨普遍。
(3)˙建議一:研發防騙程式
政府可透過與科研機構或大專院校合作研發防騙程式,協助市民預防科技罪案。根據資料,科技罪案的犯案手法主要利用受害人粗心大意,如資料所示,騙徒以非常相似的假冒電郵地址欺騙中小企業。為解決前述問題,政府可透過與科研機構或大專院校合作研發防騙程式,如資料提及的可疑電郵偵測系統,可自動提示員工檢查電郵真確、協助排除騙徒電郵等,協助員工提高警覺及篩選可疑或問題電郵,從而減低受騙風險。
˙建議二:修訂法例
政府可透過修訂法例,協助市民預防科技罪案。隨茯鴔瑑o展,網購愈趨普及,相關騙案亦隨之出現。如資料中提及有市民於facebook看到推廣商品帖文並付款購買後,未能收到貨物亦無法聯絡網店。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指出,目前《商品說明條例》未要求商戶必須提供聯絡資料、身分、公司地址等,令消費者難以追討。為解決上述問題,政府可透過修訂法例,包括要求設網購功能的社交平台加強監管,或修例強制商戶披露充足及可識別資訊,避免網店利用網絡平台的匿名功能令消費者無從追究等,透過法例加強監管及阻嚇力,有助預防科技罪案。
˙建議三:加強公眾教育
政府可透過加強公眾教育與宣傳,教導市民預防科技罪案。現代生活愈漸數碼化,惟市民未必有足夠知識避免墮入不法分子的陷阱,如資料提及有詐騙集團透過不同媒介扮演銀行職員、事主親友騙取事主網上理財工具、電子錢包帳戶的重要資訊,從而盜取事主金錢;網絡上亦存在釣魚網站、電腦病毒等威脅,增加市民受騙風險。為解決上述問題,政府可加強公眾教育與宣傳,如宣傳不同類別的網上犯罪案例、提供資訊安全建議、呼籲更新防毒軟件及定期更改有效密碼、避免下載來源不明的程式等,令市民加強警覺。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