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留學中介電訊商賣資料釀騙案 學者稱騙徒藉此找獵物 「幾十人對一」逼真難識破
【明報專訊】本港新冠疫後騙案猖獗,除了港人,有不少內地留學生、來港優才受騙。本報綜合中大及國際研究團隊追蹤全球詐騙情G所做研究,以及記者接觸多名受騙內地人提供的資料,拆解騙徒手法及得手原因。中大犯罪學教授鍾華指出,有內地的留學中介公司、電訊公司等售賣內地學生個人資料,包括住址、電話與證件號碼及家人姓名、聯絡方式等,騙徒輾轉獲取後分析其資產、家庭狀G等,鎖定對象針對下手;騙徒一旦鎖定目標即「幾十人對一」,騙局逼真細緻,普通人難以識破。
明報記者 方寧
英留學內地生:
內地辦簽證贈英手機卡 屢接電騙
香港警方近年通報的電話騙案中,常見手法包括冒充內地、本地執法機構人員的「假冒官員」騙案。留學英國的內地人黃小姐為受害者之一,她越洋向本報透露,去年在內地簽證中心辦理簽證手續後,獲贈英國手機卡。她與多名遭電騙的內地留學生均有同樣經歷,指使用獲贈外地手機卡時,該卡號會不斷收到詐騙電話,且騙徒均以「簽證出現問題」作行騙開端。簽證中心隸屬政府外事辦公室,通常由大使館在本國選擇並委託商業公司營運,中心主要處理代辦收發資料的工作。
黃小姐強調,一般騙徒撥打一次電話,目標不接聽就會掛斷,惟使用獲贈手機卡者,會反覆收到來自同一個號碼的詐騙電話,令當事人認為「是否真的有人有事找我」。她續稱,在騙局中多次感到疑惑,但騙徒向她作出的指示,均同真正法例條文相似,令她難辨真偽,舉例騙徒要她將名下資產匯到她自己的同一戶口,以便「提交法院審查」,看似符合法律程序。她最終被騙約60萬港元。
受騙優才:
接電指洗錢 「警」登門送「文件」
本報記者以電話聯絡到自稱以優才計劃來港的王女士,她也是被「假冒官員」欺騙,但手法不同。王女士說,曾透過地產代理在港租屋,其後有騙徒致電指她「違法洗錢」,數天後,一名身穿藍色西裝、約20歲的女「警員」登門造訪,向她送遞「保密案情文件」,該女子提供偽造的警員證件,還要求王女士簽名確認。
騙徒與王女士視像通話時,通話中的「廣州市公安局警官」身穿「警服」、以「警局」為背景,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釋除她部分疑慮。她最終被騙258萬港元。
另有自稱在港被騙者向本報表示,因同類真人欺騙手法而中招,報案後警方回覆時表示,這些親身到港的假公安騙徒或已離港,亦可能是騙徒花數百元僱用的演員,稱調查有難度。
學者倡兩地合作打擊 籲勿苛責受害者
身兼亞洲犯罪學學會副主席的中文大學學者鍾華建議,特區政府應與內地政府部門合作,打擊留學中介販賣個人資料行為,以減輕內地學生受騙風險。此外,她指現時警方公開數據中,並未痡`備存詐騙案報案人的社會背景,如年齡、性別、職業、是否內地學生等,事後整理耗時費力。她提出,未來可否與警察學院合作,試用大數據分析報案紀錄,以識別高風險群組,向他們作針對式宣傳。她又說,不法之徒行騙手法精密難防,呼籲社會不應再苛責受害人。
稱或有港人賣私隱助長騙局
研究團隊曾訪問逾20名身在東南亞詐騙園區工作的人,分析後相信有[象顯示,或有港人透過販賣個人資料助長了騙局。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博士研究員肖景嘉稱,本港未必存在有組織的電騙集團,但或有人售賣私隱,助長了黑產鏈。他引述數名受訪者稱,在「殺豬盤」(感情騙案)詐騙中,騙徒會以發送手持「香港身分證」的照片的方式,行騙內地人。
鍾華指出,疫後經濟不佳,相信本港部分黑社會亦曾涉足詐騙活動,但近年來隨蚅竣銴斷搗破案件,料目前香港已不再有詐騙企業鏈存在,相信這些本地騙徒逐步將活動範圍移至東南亞,以減低被捕風險。
(拆解詐騙園區.系列二)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