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東歐南美亦現集團式詐騙 犯罪學家:跨國執法難 破案率不足5%
【明報專訊】研究詐騙案多年的中大犯罪學教授鍾華表示,詐騙園區不限於東南亞,目前非洲、東歐及南美洲均有集團式詐騙的蹤[,跨國執法難度大,指這類詐騙案的破案率不足5%,更有內地學者認為實際偵破率不足1%,形容電騙已是全球問題。
非洲多騙法語英語國家
東歐美洲針對少數語種
鍾華指出,電騙「成功率」依賴騙徒對當地的語言、文化掌握程度,指非洲有詐騙基地,「他們根本不以為恥,警察也不會管」,非洲主要語言包括法語和英語,故當地騙徒多以法語、英語國家為目標,「欺騙全世界」。她引述嶺南大學博士後研究員ASIAMA對西非國家加納的詐騙研究,加納一著名詐騙網吧內,九成上網者光天化日下從事詐騙活動,騙徒甚至不介意接受學者訪問,稱只需提供小額金錢,他們即願意接受長達一小時的訪談詳述內情;東歐、美洲的詐騙基地則更多針對少數語種使用者。
至於東南亞園區,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博士研究員肖景嘉及團隊早前訪問逾20名詐騙園區工作者,肖引述受訪者稱,東南亞園區的騙徒主要來自中國,不少詐騙分子由同鄉牽線,主動到當地從事詐騙活動,其作案範圍針對包括香港在內的大中華區,多數「從業者」來自福建、湖南。肖強調,緬甸目前受到中方及國際社會壓力,不時掃蕩部分園區,這些園區則向妙瓦底不同地方、當陽及萬海地區轉移。
東南亞騙徒多自內地
針對大中華 致港騙案C
中大及國際學者研究團隊基於香港警務處過去10年數字,模擬近年趨勢,發現騙案數量比他們預期中增幅大,鍾華分析,港人新冠疫後在家工作成習慣,使用網絡更多,騙徒更易鎖定目標;另方面,許多內地失業者會被誘騙至境外參與詐騙,他們會針對大中華地區,連帶導致本港騙案激增。她稱本港疫情期間未如內地般實施嚴格的封控措施,經濟活動亦未完全停擺,反而失業率與騙案數目的關連有限。有關研究結果已於《亞洲犯罪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發表。
(拆解詐騙園區.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