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中小企盼政府增援 分享政策動向
【明報專訊】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長黃達勝不諱言,從事出口貿易的中小企在關稅戰下只能「靠自己」或「死捱」觀望,情G許可尚能轉市場轉主業,或出口轉內銷,但最好是特區政府對中小企增加支援,尤其是政策資訊分享。
鐘表珠寶業依賴美 難尋替代市場
「美國想製造業回流是做夢,製造業回流香港也無可能,還說美國。」黃達勝指出,不同行業受關稅戰影響程度有異,「例如景點紀念品匙扣每個出廠價幾毫子,加200%客戶也可接受,而且旅遊區不能沒有禮品賣。最慘是鐘表珠寶行業,他們也想轉型,但生意太依賴美國,就算想開發中東、東南亞等國家,當地市場規模卻有限,因此若美國市場原本佔80%,最多也只能減至70%,不可能完全取代」。
「貿易戰是一場未來的戰爭,好多事情要多想一步。」黃達勝認為,這次中央政府應對關稅戰是有備而來,反觀特區政府則未有提前部署,尤其對中小企缺乏支援,「那些大商會、大企業可聘請美國律師解釋關稅政策,或有機會跟政府組團去中東考察,但中小企沒有這些機會,全部靠自己執生」。
黃舉例,深圳有些街道辦會主動詢問轄區的外貿企業是否有困難,為它們爭取減租、延遲交稅等政策,但特區政府在財赤下對企業資助大減。他希望特區政府多與中小企溝通交流,聽取業界難處並及時分享最新資訊動向,「例如特首去浙江考察,那邊跨境電商發展很好,我們怎樣聯絡?希望有個平台可以對接」。
翻查紀錄,特首李家超4月7日曾宣布應對關稅七大措施,包括向內地省市拓展內銷;與更多國家和經濟體簽訂自貿協定抵消美國貿易減少的影響;透過金管局協調銀行為企業提供資金周轉,以及加快產業升級轉型、科技創新和吸引外資進駐香港。
上周六李家超亦率50多名本港商貿和內地企業代表往卡塔爾和科威特訪問,本地代表來自各大商會及地產商,內地代表主要來自中型企業。